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梁斌先生诞辰110周年
(1914.4-2024.4)~~~——读梁斌先生的绘画
~~~——评《故人在江湖:查礼与清代天津盐商艺术生活研究》
沽上丛话
邮缘(六)~~~
~~~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4月1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梁斌先生诞辰110周年
(1914.4-2024.4)
大象无形 以心写心
——读梁斌先生的绘画
李毅峰

  能书善画是我国文人特有的优秀品质,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大家,梁斌先生不仅对传统书画情有独钟,而且以其特别的革命经历、深邃质朴的笔墨语言、睿智宏阔的思维意识,造就了一个大气磅礴、独树一帜的“充满激情、希望与生机”的理想世界,成为新时代带有红色基因的文人画的典范,值得深入研究。

  对梁斌先生的绘画作品进行简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别具一格的绘画艺术表现。

  一、骨感的笔触和线条运用

  梁斌先生在他的文章《我和画》中说:“余少时酷爱书法,七岁写大仿,十二岁考入县立高小,乃有图画课,开始临摹铅笔画,画静物及景物。”开始尝试创作水墨画是在上世纪60年代,梁斌在养病期间练习书画,此后30年作画不辍。他的作品常使用具有骨感的中锋,常用焦墨,老笔纷披,粗犷有力的笔触和线条蕴含着质朴的精神,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线条虽拙朴,但流畅而有力,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体现出他的书法功力。

  梁斌先生书法从伊秉绶入手,画梅则心追金农。字姿及内涵又汲取了《张迁碑》《石门颂》的意致,画花卉、蔬果旁取青藤、八大、石涛诸前贤的笔墨特征。他的线性似得阴阳之要,笔墨生机,一从心出,按先生自己所言,“你画你的,我画我的,我画得不好,还是我家笔墨”。故其运笔动气,意在笔先。无论生拙,动静开合、轻重疾徐无不随心所转,亦如清初石涛“我用我法”。

  先生行笔总体并不快,气机没有挂碍,从心所欲。《黄帝内经》曰:“唯圣人从之……生气不竭。”笔墨线条重在得气要顺,顺天应法,循经而行,意真形合,自然使气机归于身心,而行于腕手。所以,我们观梁斌先生的作品,其于“大抵写意,不求形似”间展开了他的笔墨生活。他笔下的青竹、幽兰、寒梅,都被赋予“粗服乱头”的韵致,“淡扫蛾眉”且不失高雅,山树田畴,骨法用笔,丰硕劲健而含野逸之趣。线在他的手中,运筹帷幄,使转自如,在笔墨内涵与线性的恣肆中体现了古法出新。

  二、抽象与具象的结合

  梁斌先生的绘画作品常常将抽象与具象相结合,他通过具有自我心象特征的抽象形式和符号来表达内心具体的情感和思想,所以,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某种诗意和哲理。

  在梁斌先生的书画作品中,他一反文学创作中对现实真实性的抒发和描绘,而是转向关注对万事万物描绘对象在内心深处的折射。这种折射后所体悟出的物象,正是画家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和思想显现,它是精神的、抽象的语言符号。同时,这种折射所传达的过程,也正是他自由自在、无所拘束心性的流露,他在自由和无拘中暗合了艺术创作的本质属性,其实,正是他“唯心所造”的心象、意象,使得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在一个革命文人的烽火淬炼中得以“明心见性”,洞彻了社会、自然与人生在笔墨和烽烟交织深处的灵魂。

  从《赤壁之游乐乎》到《襄阳城头远眺》,我们心印的是画者全身心沉浸于林泉幽壑和大地田园的怀抱,“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心象;从乡村家园到梅兰竹菊,其笔下的风神与传统花鸟画所展示的大相径庭,看不出丝毫的柔弱和娇媚,而是充满“希望与生机”,这正是画家对待自然万物和现实生活的态度,以自己的革命生涯积淀出的内心体悟跨越了写意的传统文人情怀而步入全新的认知境界,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观物之生,以心写心。传统写意精神在他的水墨交融中得到了升华,因而其画作多被学者称之为“红色文人画”。

  三、独特的构图和空间感

  梁斌先生的作品构图独特,常采用非传统的视角和布局,给人一种新颖而有趣的感觉。他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既合创作的目的性,又合艺术的规律性,善于利用画面多维次的空间感营造出一种深邃、神秘且又生活味儿十足的氛围和真情弥漫的艺术境界,可以说,这是先生心之境的再现。

  石涛讲:“尺幅管天地山川万物而心淡若无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也。”梁斌先生用“若无”之心去营造其作品中的心理空间,这是超越所谓散点透视而进入更深层次的一种时空境界。管天地山川万物者,心也。尺幅大小,无非经营;心之所含,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既可散于尺幅,又能游于万仞。

  所以,我们观梁斌先生的画作,像竹、石、鸟等题材的作品在空间的处理上拉开了多维次的时空交错,画面时空、心理时空、哲学时空令观者“乘物以游心”。枯笔拉出的《竹石图》,如梁启超论书讲的“老笔纷披”,堪比清人虚谷的《梅花金鱼图》,绚烂至极复归平淡天真。沉潜于胸、游目及心、由心及象地借一境之真表达出作者更为宏阔玄远的心象。他的构图是随心铺展的一种自由之境,是合于自然内在秩序的本原,所以又处处合艺术的规律性,使我们在审美过程中,得到欣然和宁静,以及“一华落地来”的心灵绚烂。

  四、水墨之根与心性之本

  梁斌先生的绘画作品亦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哲思。他通过绘画来探索人类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主题,通过对水墨语言的演绎,令作品在哲学的高度直指心性。

  在他的作品中,强调了水墨绘画的根源和核心在于画家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以及画家内心的修养和境界。水墨绘画需要画家通过修炼心性,达到不为俗染的高洁境地,表达出深邃的意境和内在的情感,而心性的修养则是水墨绘画的本质和灵魂。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寥寥几笔,直下心性,浓淡率意的枝条,已经让他从阅历万千的生命活动中提升到一种思维宏阔、意境大化的本真。《荷出千泥》则回归到了物象的原点,在荷花中直击灵魂。《白雪出岫》一派烂漫,此时此刻已经忘记了何为水何为墨,从文化修炼的角度,他已经把生命与笔墨语言融为一体了。

  在中国画史中,文人画之所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主要在于学养深厚,以诗书入画,于山水、花鸟等自然物象中寄兴托志、抒情达意,讲究笔墨情趣、追求画格简淡之境。但是容易显现出历史上文人固有的一种避世的消极思想和个人悲观主义。

  梁斌先生则不然。黄胄先生曾说:“梁斌的画,是文人画,一种革命的文人画。”什么是革命的文人画?我认为,革命的文人画是彻底的文人画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彻底的文人画是没有名利、没有经营、没有执念的。作为大地之子,梁斌淡泊名利,心怀天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笔墨所获,“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他的画中没有青藤、八大和扬州画派那种高古荒寒,没有倪高士的胸中块垒,没有指天说地、牢骚满纸的怀才不遇,只有画面中真气弥满的荷香千里与壁立千仞的太行雄风,只有笔墨中体现出的灿若夏花般的生命价值和自强不息的文人风骨,只有文明与文化所融会成的时代精神和民族信仰。

  所以,彻底的文人画与人文精神才是梁斌先生绘画的精神本质,大象无形,以心写心,一生八千余幅的创作,不仅是他“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烽烟凝聚,还有“红旗漫卷西风”后的“天高云淡”,传递出一位文学巨匠灵魂深处的最强音,大朴不雕,浑厚华滋,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内在的人格力量和人性情感,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涤荡和心灵冲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