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梁斌先生诞辰110周年
(1914.4-2024.4)~~~——读梁斌先生的绘画
~~~——评《故人在江湖:查礼与清代天津盐商艺术生活研究》
沽上丛话
邮缘(六)~~~
~~~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4月1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升维”的艺术(图)
——评《故人在江湖:查礼与清代天津盐商艺术生活研究》
吉朋辉

  在以往对水西庄的研究中,查家人物都是以群像的面目出现,细数下来,还真是不曾有过专门研究某个人物的著作。或许是因为,当我们把一个人作为一本书的主角时,首先要考虑这个人的文本价值是否足够厚重深邃,可以支撑起一本书的分量。查家最具文本价值的人,不是最引人关注的查日乾、查为仁,而是相对低调的查礼。他兼具盐商、文人、艺术家、收藏家、官员多重身份,携带着他所出身的盐商阶层及天津这个地方的特质,相当丰富而复杂,极具解读价值。他有诗文集存世,有书画作品流传(尽管大部分只是摄影底片),还因为早年的交游与中晚年的出仕而留下了诸多痕迹。但是这些材料是散乱的甚至跨领域的。如果想写他,就需要兼具古典文献学与文学的知识,通晓中国书画艺术的创作、品鉴和收藏,还要对盐商这个群体以及天津地方历史文化怀有热情。

  白俊峰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故人在江湖:查礼与清代天津盐商艺术生活研究》这部新作中,他从艺术史的视角进入查礼的世界,却并未满足于弥补艺术史的缺漏。他本就善于透过艺术活动观察人及其所处的时代,这有他的上一本著作《从来爱物多成癖:北宋收藏文化及其观念摭谈》为证。对于《故人在江湖》的写作,他在《引言》中借由丹纳的话表露了自己的“野心”,那就是展示查礼作为艺术家所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进而探索“在它周围而趣味和它一致的社会”。读完全书,我觉得他并没有说空话,这本书的确让原本蜷缩于史料中的查礼的艺术生活重新铺展开来,并且揭示了其超脱于天津地域局限和艺术领域局限的、更具普世性的文化历史意义,增加了查礼文本价值的宽度和深度。于是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词:升维。升维代表着视角的提升,当我们身处更高的维度观察低维,一切都变得一览无余,所有细节都无所逃遁,事物的意义也变得不同了。《故人在江湖》中的升维,既指站在更高的视角利用历史材料,从而赋予其新生命的写作方法,也指艺术和艺术家被赋予了艺术基本维度之上的新意义,成为被升维了的艺术。

  神完气足的考据——对历史材料的升维观察。考据是历史著作叙述和立论的基础。书中第三章对查礼书画作品的稽考,集中展现了作者考据的功力。他将题跋与其他史料相互参证,广征博引,触类旁通,结合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查礼个人的认知,窥见材料细节中隐藏的真相,发现材料背后的“人”。比如“佚作稽考”节最后对查礼父子通过画作沟通感情的解读,“遗珍拾补”节对《铜鼓书堂遗稿》未收至画册原因的分析,即是如此。“递藏钩索”节对赵文哲记查礼画松的考证,从赵文哲的题诗入手,延伸至二人的交往,有始有终,内蕴人生况味。“白首重逢是战场”,此亦令人心动。这些都是神完气足的考证:并非考证出一点即止,而是要钩索材料,铺画成面;并非枯寂呆板的材料堆积,而是要通感共情,解出神韵。这是对历史和人生的探问,是气脉贯通、具有生命的。

  聚焦人性与历史性——对“中间层”的升维认知。作者熟稔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因此能够在艺术领域给查礼一个准确的定位——中间层。历史上的中间层,虽然不是最闪亮和最具指向意义的群体,却构成了时代的主体。他们的故事,或许才算得上历史的真内容。艺术品鉴是一个更容易取法乎上的领域,因此也是更容易忽略中间层的领域。只有不拘执于艺术的所谓高下,而是聚焦于艺术背后的人性和历史性,才能真正认识到艺术领域中间层的价值。这正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在书里作者数次承认,查礼的艺术创作和收藏并不卓越,却自有其独特的价值,这种价值表现在“他的绘画与经历、心境保持了高度黏合”。对查礼来说,艺即人生,遵循适意而为,恰恰是更纯粹的艺术。更重要的是,查礼的艺术生活代表了他所出身的天津盐商群体。作者在书里关注到了一个现象,即天津盐商对小名头“非主流”艺术家的接受和认同,与扬州盐商的张扬形成鲜明对比。在盐业经营的规模方面,天津盐商与扬州盐商相比乃是第二梯队,也可算是“中间层”了,但因为地处京畿,又有扬州盐商所不具备的特殊性,比如在身份和利益上大都与皇室、权贵阶层牵连在一起。概言之,无论是从文化上还是经济上、政治上来看,天津盐商都实力稍逊而内蕴精华。查礼的艺术活动,正是从盐务之外的侧面阐释了盐商的这种特质。

  画意与人生的结合——对查礼艺术活动的升维品鉴。将艺术品鉴置于人生和历史的背景中,听出艺术的弦外之音,是这本书随处可见的亮点。比如第五章“题画咏物”节,从查礼不被关注的诗《载石行》中分析出查礼的内心世界,这种分析是基于对古代士人思想心态的认知;第六章“园林入画”节,指出盐商园林肖像画“扎实而细腻的山水园林作为陪衬,体现出一种积极的姿态,与盐商的世界观相契合”,若非既能参透画作的笔法与画意,又能深入地了解盐商这个群体,是无法得出这样允当的结论的。第六章的题目是“委托”,专研查礼委托他人作画或题跋等事。这本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作者却从中发掘出更深远的内容。从早年委托朱岷作《秋庄夜雨读书图》,到中年委托友人在《龙溪山谷祠堂图》上题跋,再到晚年委托画家创作《果罗克缉贼图》,作者以书画串起查礼人生的起起落落,将画意与人生、考据与分析融为一体,覃思精微而又笔酣墨饱,并提出了“时间胶囊”“俱乐部属性”这样精辟的总结,真是非常精彩的文字。

  在升维的视角下,查礼早已被湮没的一生,以江湖、兄弟、绘事、趣味、鉴藏、委托六种形态,从沉睡的历史资料中完整复现。这比泛泛而谈的群像写作更有价值。何也?历史往往会给一个人打上某种烙印,这个烙印随着他一生的命运沉浮而隐现,只有探究他人生的完整过程才能识别出来。对于查礼来说,这个烙印就是“江湖”二字。他出身于江湖,在身居庙堂后,便把故人遗落在江湖,也把曾经的自己遗落在江湖。当他身不由己地为王事而奔波于西南边陲时,还一次次拿起画梅的笔,未尝不是在执着地想要找回江湖中的那个自己。但是这个江湖查礼是注定再也回不去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被牢牢地捆绑在帝国的战车上。这种身不由己的矛盾,和盐商这个群体的身份矛盾是契合的:他们是一群靠自己的经营获取财富的商人,同时又是国家专卖体制中的一环,他们的经营活动,也一直挣扎于江湖和庙堂之间。这就是作者在《引言》中即开宗明义指出的盐商“受益于盐”而又“受困于盐”的宿命,以及由此产生的“与庙堂相对应的‘江湖心态’”,也是贯穿于整部书的意义指向。升维至此,这本书注定是一部超脱于艺术史之上的著作,庶几可归入作者自己所说的“艺术社会学”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