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比喻说话做事要符合实际情况。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要素配置、产业转型等各个环节遇到的问题不尽相同,需要“唱对山歌”才行。
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让生产力的向“新”之路畅通起来,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既要把握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要素,围绕产业需求集中力量攻坚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又要在此基础上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形成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从多个层面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生产力的变革提供动力和保障。针对不同层面问题找出好的解决办法,“唱对山歌”,其中蕴含的正是分类施策的方法论。
譬如,高校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带着项目离岗创办科技型企业,其间保留公职,人才的后顾之忧没了;天开高教科创园建立“首席服务官”等服务制度,“一件事一次办”,企业的办事成本降了……优化营商环境也好,形成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也好,都要把松绑减负的减法做好,把优化创新生态的加法做好,激发人才创造性、发挥创新主体积极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去束缚、添动力。
每个地方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不尽相同,同步摸清短板与优势,统筹各类资源为己所用,向“新”而行、向“实”发力,这样的“山歌”才对路。这其中蕴含的是因地制宜的智慧。将科技资源用在“刀刃”上,不能靠单打独斗,而要靠各创新主体形成协同。企业对市场需求最敏感、有生产转化能力,适合在创新链前端做“出题人”,在中间环节做“调度者”,在后端做成果转化的“铺路工”;科研院所与高校的“科技家底”厚,发力高新技术当仁不让。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主动承接和吸纳北京的科创资源,让各种创新力量产生耦合,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有了坚实基础。
中流击水,唯勇者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更是我们应有的担当。拿出“勇争先”的劲头,想方设法把前行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垫脚石”,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双向奔赴,科技的命脉、发展的未来,就能牢牢握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