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渤海潮~~~
思想会客厅~~~
金之平视线~~~——防止重“形”不重“效”②
漫话~~~
深一度~~~
新视野~~~
基层声音
本报与各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
热点观察~~~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4月03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渤海潮
品牌叫得响,先要“富脑袋”
孙一琳

  广袤田野中蕴藏着无限希望。开阔视野、创新思路、科技赋能,发展的更多可能就在其中。

  武清区坨泥寺村的土地盐碱度高,而凤芸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却在这里种植出了高品质西红柿。合作社理事长祝凤芸一次次向专家和有经验的农民求教,在反复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培育出无化肥、无农药、采用荷兰熊蜂授粉的高品质西红柿,天然沼气做肥料、生物杀菌的绿色种植模式,让西红柿种植更科学、更精准、更高效,终于收获一片“火红”。如今,绿色种植+网络销售让小小西红柿卖出了好价钱,成为村民致富、乡村振兴的大产业。发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的现代都市型农业,让很多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乡村振兴,一手抓“富口袋”,一手抓“富脑袋”,农民脑袋“富”了才能真正挑起“金扁担”,让口袋富起来。如果脑中无新策、手中无实招,莫说开辟发展新路,就是手握再好的资源也“使不上劲”。目前,一些“土特产”产业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品牌只是在当地叫得响,没有真正走出去;手工技艺等乡村传统资源,还有一些没有融入产业发展,乡村资源的附加值还有待深挖。

  产业兴旺,离不开新技术、新思路。比如,在云端“架桥”,充分利用好网络,让更多好产品、好故事能走出去;变“单干”为“组团”,开拓融合发展之新,让“小而美”的特色资源联动组团发展。思路活一点、招法多一些,把特色资源用起来,各种产业“链”起来,就能切实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收入高了,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也随之高涨,产业就会越来越兴旺。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不仅要有立足“土特产”延伸产业链的思维,也要有跳出“土特产”看“土特产”的视野。优美的生态环境、淳朴的民风民俗,乃至农业发展的“黑科技”都可以成为乡村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全国十佳农民”刘天民的天民田园靠发展科技农业,不仅种出了好产品,也吸引了大量“粉丝”。每年有很多采摘、团建、研学的游客到这里体验高科技农业生产。只有深化农林文旅商融合,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要效益,把资源“吃干榨净”,才能激发乡村产业的更多活力。

  当然,新知识、新思维不是直接从脑子里“蹦出来”的,少不了专业力量的引导、带动。农业专家住进“科技小院”,现场解决农民遇到的问题,科技得以在乡土扎根。更多“新农人”把所学所知在乡村中施展,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当众多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项项新技能、一个个新点子将催生更多蝶变,承载起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