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韩雯)刚刚过去的周末,我市迎来清明首个祭扫高峰,除了拎着大包小包祭品的祭扫人群,还有一部分人选择在家举办家庭追思会或是网上祭扫,不一样的祭扫方式,体现出一样的缅怀深情。
趁着周末,家人都放假,家住红桥区的李惠欣老人,把兄弟姐妹和子女聚到一起,在家搞了一场家庭追思会,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视频的指引下,家人献花、鞠躬,主持人诵读祭文时,与父母在一起的一幕幕画面像放电影一般在李惠欣老人脑海中再现。“由于身体不便不能到现场扫墓,我觉得家庭追思会真的太适合我们这些老年人了。”一到清明,心里想着去看父母,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何安放思念?了解到家庭追思会这种祭扫方式后,李惠欣已连续两年在家祭扫。
殡葬部门不仅发出倡议书,还搭建平台,引导市民绿色、文明祭扫。通过市民政局官网、“天津殡仪服务”微信公众号、“津心办”App和微信小程序,有需求的市民可以随时举行家庭追思活动。除此之外,殡葬部门还推出“网上祭扫”平台,以创建“纪念馆”的方式,让市民表达对故人的凭吊和思念。这个“纪念馆”包含了“故人信息”“亲情相册”“生平事迹”“追思悼文”“祭奠记录”“留言记录”“亲友申请”等多个板块,可以让亲友在同一个“纪念馆”内缅怀亲人,寄托哀思。创建者可以布置相框、牌位、挽联,前来祭奠的亲友还可以献花、点烛、上香,网上祭扫没有任何费用。
“我们还将‘都市文明 集体共祭’活动由最初以殡仪馆为主场的集体共祭仪式拓展到社区,活动现场通过设置背景墙、鲜花、蜡烛等,营造清新、绿色、文明的祭奠氛围。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献一束鲜花、写一张思念卡片等方式,寄托对故人的哀思。”市民政局殡葬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心祭”胜于“形祭”,清明祭扫重在心而不拘于形,铭记就是最好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