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3月11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师画龙见神韵(图)
周惠斌
《十二属图·云龙》,齐白石作
《十二生肖·龙》,徐悲鸿作
《甲辰神龙》版画,张大千作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描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宋代罗愿《尔雅翼》记载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与凤、龟、麒麟并称“四灵”。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龙蕴含神秘和威严,代表权力和气势,寄寓吉祥和荣誉,拥有至高无上的力量和智慧,在民间是祥瑞的象征,在庙堂是帝王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之一。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都曾精心描绘龙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形象,表现了他们对龙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龙的崇拜和敬畏。

  齐白石轻易不画龙

  齐白石是我国现代颇负盛名的画家之一,绘画题材广泛,花鸟、山水、人物无所不能,但笔下却很少涉及龙。张次溪笔录的《白石老人自述》中说齐白石:“二十岁以后,弃斧斤,学画像,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只有鳞虫之龙,未曾见过,不能大胆敢为也。”齐白石博闻强识,可是对于未曾亲眼见过的东西,下笔总是慎之又慎,因此,他的作品中难得一见龙的形象,由此也可以看出齐白石严谨的创作态度。然而,北京画院收藏的齐白石《十二属图》中,却有一幅《云龙》图,让人叹为观止。

  齐白石一生可能画过不止一套十二生肖图,只是人世变幻,岁月无情,后来多有散佚,这套《十二属图》却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或许是白石老人目前唯一存世的生肖图。《十二属图》的创作、收藏和传世,与关蔚山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蔚山酷爱齐白石的画,一直收藏他的作品,曾一度请齐白石画一套十二生肖。但那时齐白石跟他并不熟稔,考虑到关蔚山已经收藏了自己不少作品,就借口说龙是民间的虚构之物,他没有见过龙,而自己又不画未见之物,所以婉拒了关蔚山的请求。可是关蔚山并未灰心而放弃,他采用“曲线求画”的方式,通过画店每年向齐白石订购两三张画,用了整整四年时间,最终集齐了一套十二生肖画。1945年,关蔚山请齐白石为这套画作题跋。齐白石感怀于关蔚山对自己书画作品的倾情收藏,欣然题写了“十二属图”封面:“藯三(山)先生既藏予画多,又欲索画十二属,予以有未曾见者,龙不能画,遂却之。先生令厂肆一年之中索去二三纸,用心四年,始集成,先生今已为予友也,出画属题四字,予始得知心苦。八十五岁白石,乙酉。”两人由此结下了深厚的翰墨情谊。

  在《十二属图·云龙》中,齐白石一反传统绘画作品中表现怒目瞪眼、张牙舞爪、威武勇猛的巨龙形象,满幅构图,画面的大部分空间晕染翻滚的乌云,意在烘托龙的活动氛围。巨大的龙首在浓云之中闪现而出,双目圆睁,焦墨点睛;其角其眉,颇有几分卡通意味;龙须飘逸,龙嘴之下,一道如瀑白光倾泻而下;两只三爪龙足,上下对角,隐约可见,为画面疏解了凶猛之气,平添了几分童趣,显得可亲可爱,如同一位慈祥的神仙高居云端,悠闲自在,俯瞰人间,尽现安宁和祥瑞之相,为龙这一虚构之物赋予了可人形象。整幅作品疏朗简洁,云烟翻滚,浓淡相间,充分表现出巨龙灵动活泼的气势和尊荣高贵的神韵。

  1959年3月21日,关蔚山将珍藏的《十二属图》,连同历年精心收藏的齐白石的其他画作,如《清平福来》《万竹山居》《桃源山水》《岁朝图》《背面仕女图》等73件精品,捐赠给文化部,后由文化部划归北京画院保存。

  齐白石以龙为题材的画作极为罕见,但绝非仅有。早在《十二属图·云龙》问世之前,齐白石曾于1922年创作了一幅九尺巨屏《云龙图》,赠予民初直系军阀首领、民国大总统曹锟,后为香港著名收藏家张宗宪“云海阁”珍藏。画面上,神龙矫捷腾空,龙眼圆瞪,口喷云水,如湍流倾涌,行云布雨,若隐若现。2012年香港苏富比中国书画春季拍卖会上,该画曾精彩亮相。1936年,齐白石游蜀期间,亦曾作过一套十二生肖图,他在《墨山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上题跋:“门客余中英代人求画十二属,留稿。白石老人。”惜乎该套册页现仅存《墨山羊》一图。

  徐悲鸿三绘生肖龙 

  徐悲鸿以善画“奔马”享誉海内外。其笔下之马,俊美健硕,潇洒奔腾,被誉为20世纪中国画“水墨四绝”之一。其实,徐悲鸿的其他动物画作,也毫不逊色,不论是凶猛威武的猛兽猛禽、乖巧温和的家畜家禽,还是祥瑞喜气的鸣鸟飞禽,无不形神兼备,各具神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曾三绘《十二生肖》册页(皆为水墨设色纸本),三次精心描摹威严神秘、为世人崇拜敬畏的巨龙,遣兴抒怀,意趣盎然。

  徐悲鸿最早创作《十二生肖》册是在1939年,每页10.5×11.8厘米,其中《兔》图落款“廿八年秋,悲鸿”。该册页创作严谨,造型精准,笔墨细微,是目前已知徐悲鸿构思酝酿十二生肖题材的尝试之作。后为新加坡私人收藏,故被称为“新本”。

  1945年冬,徐悲鸿在重庆沙坪坝磐溪中国美术学院绘制的《十二生肖》册,每页33×35厘米,画家赵少昂题签“徐悲鸿先生画册”并书长跋。因与蒋碧薇协议离婚,徐悲鸿须支付对方100万元法币和100幅画作,该册页即由徐悲鸿送交前妻,故被称为“蒋本”。画作内容基本上延续了“新本”的样式,但整体略显沉闷,可以想见徐悲鸿创作这套册页时,感情之复杂难以言说。“蒋本”曾于2004年香港嘉德秋拍、2010年北京保利春拍中,分别以880万元港币、7280万元人民币成交。

  1946年5月徐悲鸿创作的《十二生肖》册,由徐悲鸿赠予女弟子张蒨英,故被称为“张本”。每页28×37厘米,其中,《猪》图钤“东海王孙”白文印,并题跋“蒨英弟游欧,索写十二幅,即以付之。丙戌始夏,悲鸿”,其他十一页皆无款无印。该册页笔墨轻松活泼,是徐悲鸿画稿中难得一见的温馨之作,张大千曾题签《悲鸿画十二生肖》,原为雾明楼(费成武、张蒨英夫妇共用的书斋名)珍藏,后于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拍、2014年匡时秋拍中,分别以549.6万元港币、4600万元人民币成交。

  三套册页,画面的前后顺序皆按十二生肖次序排列,整体构图巧妙,造型准确,设色淡雅,形神毕肖。每幅作品注重环境烘托,所附背景,与动物的生活习性和依存空间高度契合,以真写神,寄情寓兴,如鼠瘦小机敏、牛敦厚勤勉、虎英武威猛、兔憨厚温驯、蛇安逸恬淡、马健硕奔放、羊温顺乖巧、猴灵活洒脱、鸡矫健抖擞、狗忠诚安分、猪丰腴肥圆,突显了不同动物的性情特征,折射出徐悲鸿绘画功力的深厚,以及“得其天真”的传统美学理念。

  最值得玩味的是,三套《十二生肖》册中的《龙》图,其构图、造型和形象基本一致,虽然创作时间不一,心绪有别,然而情怀始终,神韵俱在。画面上,以墨色表现光影,乌云翻卷密布,干湿浓淡,层次丰满。线条勾勒龙头,流畅劲健,刻画精细;浓墨画眼,豪气勃发;龙须飞扬,纤毫毕现。笔下之龙正纵横驰骋,呼风唤雨——龙驭云端,腾飞而至,口吐水柱,如在嘶吼,淋漓尽致地展示出龙的威严和力量。龙身则虚淡简化,或如斑纹,或如鳞片,粗细有致,虚实相间,龙足初现,隐隐约约,不仅取得了画面的平衡,而且给人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之感,充满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整幅作品将西方古典绘画的光影写实技法,融入中国传统国画含蓄隽永的写意表现中,笔法精湛,富于变化,文人气质蕴藉,堪称“大师画小画”的经典之作。

  张大千画龙贺新年 

  张大千是20世纪中国画坛颇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精山水、善人物、工花鸟,兼顾传统和现代,融会东方和西方,画技精湛,独树一帜。其晚年将抽象表现主义同传统国画有机结合,形成泼彩、泼墨的独特风格,享有国际声誉和卓越地位。

  张大千擅花鸟、走兽,但有关龙的题材却很少涉猎。2004年,北京翰海迎春拍卖会《张大千珍品》专场中,曾出现一幅《云龙》图(水墨设色纸本,32.5×21厘米,钤“季爰之印”白文、“大千”朱文印),他在画作的题跋中写道:“作龙为不易之事……元明时少画龙者,至清则更无能……余生平作龙甚少……”不过,即便偶尔为之,仍不失为佳构佳作,令世人惊艳不已,他因此自诩道:“此帧为生平得意之作耳。”

  1964年,张大千侨居南美巴西的“八德园”,农历甲辰龙年到来之际,他特意创作了国画《云中龙》(水墨纸本,24×34.5厘米),并将它制作成贺年卡,印制后寄赠海内外亲友。画面上,水墨氤氲,一条飞龙乘风而至,冲霄而上,腾跃旋舞,鳞甲张动,须眉毕见,精神抖擞,穿梭云间。龙爪龙尾则在密布的云烟中若隐若现,霹雳擎空,云行雨施,气势恢宏。整幅作品构图巧妙,线条流畅,用墨华滋多变,浓淡浸润,赋予画面强烈的动态质感和生命活力。画面左下方,题写“甲辰新岁百福,爰”,钤“张爰长寿”朱文篆书印。嘉德香港2012《观想——中国书画四海集珍》秋拍专场中,《云中龙》以207万元港币成交。

  张大千后来又委托友人,以国画《云中龙》为母本,采用木版水印进行复制,以木刻技法,展现中国水墨气韵,制作了限量版画《甲辰神龙》(21×31厘米)共50张。版画将原作的设色由黑白改为橘红,经反复套红,多层堆叠,颜色夺目,红云赤霄,浸染满天,将国画浓淡多变、干湿有致的墨色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隐藏在橘云中的橘色神龙,并没有因色调相同而被掩盖,反而在橘云如盖的渲染下,肌理斑驳,凸显出它威严的神态、矫健的身姿和神秘的形象。张大千还按照西方版画传统,在画面下方,用铅笔亲笔签上了自己的英文姓名“D.C.Chang”和限量编号。其编号为6/50的版画,曾于2016年广西泓历秋拍《中国书画一》专场中亮相。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