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治理,“看见”美丽宜居京津冀。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北省委专职副主委范社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十年来,三地构建协同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绿色发展,空气质量逐年向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三地百姓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但从长远和整体发展看,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压力依然较大,水生态问题仍未根本解决,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还不稳固。”范社岭表示,推动京津冀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就要进一步完善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深入推进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做好生态文明一体化大文章,将京津冀打造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生态文明一体化专项规划。范社岭建议,研究制定京津冀区域生态文明一体化专项规划,以资源环境承载和碳达峰为约束,规划确定区域产业结构、产能规模、产业布局、能耗总量、能源结构、水资源分配等。借鉴“无废城市”建设经验,探索“无废区域”建设,推进三地生态一体化治理。
以“双碳”为目标谋划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范社岭表示,要持之以恒执行严格的管控制度,推动绿色发展、减少排放,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制度保障、法律保障、行动保障。提高森林、湿地、草原的生态质量,在摸清京津冀碳排放整体强度的基础上,统筹生态空间布局,提升环境韧性和生态碳汇能力。同时,鼓励在沙漠、荒山及沙化退化盐碱化草原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减少水资源流失,助力缺水地带的植被恢复。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文相通,要在全区域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在范社岭看来,三地要一体化统筹考虑水质、土质、空气质量、森林覆盖率、动物生存繁殖迁徙、植物多样性等自然因素,用系统化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证完整的生态链和食物链,制定规划、补足短板,带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
“京津冀要强化共建共管共享,提升治理质效。”范社岭建议,三地充分利用河道及高速公路等空间,布局风光新能源,建成蓝绿交织的森林生态廊道,形成一体化生态共建格局。厘清三地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完善跨地区联防联控治理体系,建立统一的执法标准,实施生态环境治理的联合立法和协同执法,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模式,完善有害生物防治、环境监测以及森林火灾等应急预警机制。强化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机构建设,推动完善跨界联合执法、交叉执法机制,强化联合执法检查,织密跨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一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