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一到两年,我们要突破600瓦时每公斤的固态电池研发,充一次电,电动汽车就可以跑1000公里以上。”昨天上午8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开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面对媒体,跟大家分享他的“电池人生”。
历时30多年,陈军和他的团队持续在电池领域进行科技创新攻关。从搞清楚一块电池的充电—放电缘由开始,不断积累着自己的“电池人生”,直至把那时的冷板凳坐热,把冷门变成了热门。
电池,被称为电动汽车的“心脏”。在陈军看来,目前,电动汽车行驶里程还不够远,充电也不够快,特别是在寒冷天气还容易“趴窝”,这些现象都跟电池有关。研究性能更好、更加安全的电池,无论是在电动汽车行业还是储能领域都是重大科技问题,也是陈军和他的团队持续耕耘的课题。
“我们团队开发了超越传统的电池新体系,提出了新的电池工作原理,创制了新的电池材料,让电池的能量密度大幅提升,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大大提升。同时,我们设计制备了可以全天候、宽温域工作的阻燃电解液,研发出可以在-70℃工作的大容量电池。”陈军介绍,他们还开发了基于我国丰产元素的低成本可充钠电池、锌电池,这为未来的大规模储能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固态电池是各国竞相研发的重点,一旦产业化,就会改变现有的电动汽车产业格局,开辟电动航空等新兴市场。“我们团队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重点研发项目,已研发出400瓦时每公斤的新型固态电池样品,比目前市场上最先进的300瓦时每公斤的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超出30%。”陈军为大家带来了好消息。
“站上‘代表通道’向人民汇报,接受人民的监督,这是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光荣使命。”陈军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勇担科教兴国重任,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己任,继续搞好科研、带好团队,培养心怀远大抱负、更具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学生。同时,探索‘学科+人才+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以天开园建设为重要契机,推动更多的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