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件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1月23日在天津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2月21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天津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
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4年1月23日在天津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面对多重困难挑战叠加的复杂局面,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全面执行市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各项决议,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担当起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职责使命,推动实施“十项行动”,强化“四个条线”调度,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向好,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67万亿元,同比增长4.3%,高于市人代会预期目标0.3个百分点。

  一年来,全市各方面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出台实施“稳经济运行33条”等政策措施,市领导包联服务企业制度化,“双万双服促发展”活动为经营主体解决问题2.56万个。稳增长底盘持续夯实。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为1.6:35.7:62.7。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7%,比2022年提高4.7个百分点;建筑业总产值增长6.8%,比2022年提高4.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9%,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6个百分点。新动能加快引育。12条重点产业链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79.8%,其中集成电路、车联网、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产业链增加值分别增长32.7%、19.2%、13.5%、17.8%;“数字+”“平台+”等服务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商务服务业、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5.9%、15.2%、13.5%。发展质效不断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7.3亿元、增长9.8%,税收收入增长17.2%;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77.9%,比2022年提高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6.88%,高于全国1.06个百分点。市场预期持续改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月平均增速8.7%,较2022年提高2.7个百分点,创2017年以来新高。制造业贷款余额3598亿元,增长13.9%;工业用电量累计增长3.4%,连续11个月保持正增长。

  (一)“十项行动”见行见效,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三省市协同推进机制更加紧密高效,市场化机制引进疏解功能资源在津新设机构1793家、落地项目331个、总投资1832.5亿元,中海油新能源等40家央企二三级板块在津布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持续深化,制定吸引北京科技成果来津落地转化36项举措,天开智算等一批项目成果落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打造,共绘并发布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我市共纳入上下游企业705家,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获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领域协同扎实推进,京津塘高速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津兴城际通车运营。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两批44条措施清单发布。全面实现京津冀区域异地就医“一卡通行”,京津冀乐游“一码通办”,“京津冀+雄安”527个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

  专栏1 2023年京津冀三地协同推进工作机制更加紧密高效

  1. 省市协同互动进一步深化。京津冀三地党政代表团互访考察,与京冀分别签订新一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京津“1+7”合作协议、津冀“1+6”合作协议全面落实。滨海新区、和平、武清、东丽等区与北京市朝阳、西城、平谷、经开区等对口合作持续加强。

  2. 协同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建立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副省(市)长、京津冀联合办、专题工作组四个层面协同工作体系,组建重点领域协同工作专班,京津冀人大立法协同工作会、政协主席联席会、统战部长联席会等活动成功举办。

  3. 市场化对接进一步强化。推动京津产业对接洽谈活动常态化举办、机制化运行,累计签约和落地合作项目44个,意向投资额超270亿元,已有4个项目开工建设、16个项目投入运营、6个项目实现纳税。联合举办首届京津冀基金与企业融资对接会、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等活动。

  专栏2 2023年京津冀共绘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

  落实《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京津冀共同绘制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为经营主体提供“指南针”“导航图”。

  1. 氢能产业链。围绕制氢、储运、加注和应用四个环节,推动场景应用拉动、产业规模化发展。由北京市牵头,共录入京津冀企业123家,其中我市企业28家。

  2. 生物医药产业链。抓住高端制剂、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材等领域,打通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全链条,以协同创新塑造产业优势。由北京市牵头,共录入京津冀企业515家,其中我市企业195家。

  3. 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产业链。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基础软件、终端应用全链创新,培育新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数字赋能高地。由我市牵头,共录入京津冀企业422家,其中我市企业140家。

  4. 高端工业母机产业链。围绕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特种机床等整机制造及配套零部件,坚持龙头带动、核心突破、软硬一体、系统集成,实现高端化、自主化发展。由我市牵头,共录入京津冀企业142家,其中我市企业55家。

  5.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推动技术、产品、服务和测试示范应用,加速构建从感知系统、控制系统、通信系统、执行系统、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到整车制造的全产业链体系。由河北省牵头,共录入京津冀企业826家,其中我市企业187家。

  6. 机器人产业链。突破核心零件、配套部件及算法模块、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等环节,坚持场景牵动、跨界联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集聚区。由河北省牵头,共录入京津冀企业400家,其中我市企业100家。

  滨海新区支撑引领作用彰显,获批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区,天津临港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新区生产总值增长4.6%,快于全市0.3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43.3%,比2022年提高0.5个百分点。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步伐加快,天开高教科创园正式开园并高效运营;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49%,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83.5%,均居全国第三;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达到15家,6家海河实验室全面运行,首次实现二氧化碳精准合成己糖;金海通半导体、中重科技、国安盟固利等首发上市。“海河英才”行动累计引进各类人才47.9万人,“海河工匠”品牌持续擦亮。港产城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实施促进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政策措施,以天津港为离境港的启运港退税政策落地实施,集装箱航线总数达145条,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218万标准箱、增长5.5%;规划打造20个港产城融合发展特色片区,海工装备、航空航天等适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5%、43.0%;成功举办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累计成交额达103亿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有力,出台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召开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加快建设,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以智能科技为引领的“1+3+4”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专栏3 2023年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成效

  1. 产业链攻坚效果明显。加快推进重点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12条重点产业链示范带动作用明显,5家企业成为国家制造业产业链重点企业,承担一批标志性产品研制攻关。创建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1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9家。

  2. 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加快实施。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累计打造300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滨海新区获批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动,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累计达到203家,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出台关于推动生产性服务领域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云账户、58同城、货拉拉等一批平台经济龙头企业保持20%以上增速,全市两化融合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3. 产业优化升级稳步推进。优势产业发展能级提升,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9倍,油气年开采量超过3500万吨,南港120万吨乙烯项目实现机械竣工,通用技术集团机床研究院启动建设。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壮大,中药领域唯一国家级现代中药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组建,总投资超100亿元的力神新能源基地项目落地,空客二线等开工建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动海河乳业、长芦汉沽盐场等工业老字号、老品牌企业创新发展。

  4. 优质经营主体快速成长。累计认定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8家、市级单项冠军1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53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79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超过4000家,滨海新区生物医药外包服务产业集群等4个集群获评工信部2023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培育19家市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累计达30家,位居全国主要城市第2位。

  中心城区更新提升稳扎稳打,谋划盘活存量资源优化生产力布局12个重点功能片区,14个城市更新项目开工建设,新产业新业态有效导入,全年新增亿元以上楼宇14座、各类总部企业52家;中心城区税收收入增长17.7%,同比加快33.5个百分点。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成功经验,牢牢把握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方向,粮食、蔬菜再获丰收,农文旅融合发展加速突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3%。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亮,绿色创新产业园区启动建设,全市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规模较2020年实现翻一番,万元GDP能耗扣除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后比2020年底累计下降10%以上,超额完成“十四五”节能进度目标。生态保护修复有序推进,中新生态城岸段获评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高品质生活接续创造,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5.6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4%;民心工程48项具体任务全部如期完成。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成效明显,聚焦“六治工程”重点任务,健全“五社联动”治理机制,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加强。

  (二)优化供给与扩大内需协同发力,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高标准推进。出台支持天开园高质量发展34条措施,全年累计注册科技型企业1200余家,引入金融机构108家、科技服务机构117家以及中关村智造等15个中试服务平台,启迪控股、中关村硬创等首都科创项目相继落户。“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加速打造,成功研发全球体积最小的高精度微流控检测仪,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体系核心基地等重大创新转化平台落地,一批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加快推进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4%。投向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普惠小微等领域的信贷资源快速汇集。新增上市公司5家。

  专栏4 2023年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成效

  1. 服务“十项行动”成效显著。实施金融服务重点产业链发展3.0版,开展“津制融”制造业信贷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全市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561亿元,同比增长22.4%。制定全国首个绿色租赁行业标准,出台全国首个融资租赁绿色评价机制并落地全国首笔业务,全市绿色租赁资产超过4400亿元,位居全国首位。

  2. 金融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全国版、天津自贸版和FT全功能型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政策在津落地。有序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8家试点银行支持商户达36.3万户,实现全市16大类通用和特色场景全覆盖。扎实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用好区域性股权市场“绿色通道审查机制”,天津OTC“专精特新”专板建设方案获证监会备案通过。

  3. 金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制定实施金融支持民营小微、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上市企业三年倍增等重点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开展金融服务十大联盟系列对接活动,推动金融机构研发针对人才及人才企业的金融产品153项,推进金融人才引进集聚。

  扩大有效投资持续加力。着力推动项目开工,举办三批重大项目现场办公、现场观摩,集中签约四批217个、总投资5690.1亿元的重点项目,162个项目已立项开工或注册运营;全市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166.2亿元,增长1.0%。着力优化项目服务,建立增发国债项目绿色审批通道,实行重点项目优保快保、联审联办,解决津沽污水处理厂电力切改等50余个项目难题。着力推动项目谋划储备,谋划形成中石化天津分公司乙烯原料优化完善、中船船舶制造基地等典型性项目,全市新增谋划储备项目总投资2.23万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加快实施,24个基金项目累计形成投资额171.1亿元。建立完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民间投资快速增长66.7%;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全市民间投资增长4.1%。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工业投资增长5.4%,占全市投资的35.1%;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5.9%,其中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9.3%;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达34.5%,比2022年全年提高5.8个百分点。

  消费活力加快恢复。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颁布首部地方法规,制定工作措施120项,启动“天津消费年”,两批次1.44亿元“津乐购”消费券撬动比率超1:30。文商旅体展深度融合,成功举办夏季达沃斯论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天津马拉松赛等重大活动、展会、赛事,“地中海号”和“梦想号”邮轮在天津国际邮轮母港首航,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3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0.1%、186.6%。消费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和平印象城、杉杉奥特莱斯等高品质载体落成运营,佛罗伦萨小镇获评全国示范智慧商圈,津湾广场夏季夜市、西北角早点等成为新的聚客锚地。

  (三)高水平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持续释放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联合京、冀在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方面率先破题。实施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若干措施,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正式揭牌。持续打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攻坚战,对标先进地区推出278条新一轮措施,160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延续和优化实施部分阶段性税费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346.6亿元。信用环境加快建设,“信易贷”平台向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增长55.85%。知识产权建设取得新突破,滨海新区获评北方唯一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

  国有企业展现新面貌。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扎实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连续三次获国务院国资委评估A级,市管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4.4%,高于全国省级监管企业均值10.9个百分点。全年盘活闲置土地、房产136万平方米、实现收入130亿元。策划形成40个重点资产盘活项目,“设计之都”海河柳林街区等21个项目实现开工,轨道集团国际航运大厦引入航运物流企业44家。

  民营经济活力增强。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召开全市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17条”“民营经济发展壮大29条”等政策措施,举办2023中国民营企业投融资洽谈会,签约项目32个、总金额160亿元。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新登记民营经营主体增长13.3%,占全部新登记经营主体的99%;民营经济税收、限上民营批零业销售额、规上民营服务业重点行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6.1%、1.8%、13.2%,均好于全市平均水平。

  外贸外资基本盘保持稳定。出台以制造业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等政策举措,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新三样”出口分别增长14.2%、14.0%、2.4倍;在津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76家,56个国家级外资标志性项目中我市入选5个,全市实际使用外资57.7亿美元。

  制度型开放步伐加快。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累计实施615项制度创新举措,39项经验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特色领域保持领先优势,平行进口汽车业务量保持全国第一,占比近80%;租赁和处置业务保持全国占比70%以上,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行业地位进一步巩固;商业保理资产规模在全国占比近一半。对内对外合作持续深化,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对沿线国家出口保持增长;累计建成鲁班工坊22个。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实施帮扶项目1328个,帮助结对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10.74万人。

  (四)现代都市型农业提质增效,乡村振兴水平全面提升

  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积极应对“前有旱情、后有洪灾”不利影响,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85万亩,同比增长3.5%;总产量达到255.7万吨,为历史第二高位。深化种业振兴,成功举办中国天津种业振兴大会,蔬菜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挂牌成立,“津源89”创北方粳稻高产纪录。

  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打造,“津农精品”品牌达225个,小站稻产业集群和蓟州区上仓镇成功入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西青区白滩寺等4个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大美春光在路上”等5条旅游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完成农村公路提升改造251公里,户厕提升改造8985座,农村生活垃圾实现100%无害化处理。农村集体经济“三变三新”改革扎实推进,启动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部级整村试点工作,新成立强村富民、联村富民公司130家,累计完成农村产权交易318.74亿元。

  (五)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

  民生保障不断强化。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实施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全力促发展惠民生若干措施,扎实推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9.4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97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多渠道就业,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全民参保计划高质量实施,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98.4、1183.6万人。房地产政策进一步调整优化,支持刚性和改善型住房需求、优化区域限购等措施出台实施,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4万套(间)。

  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新建养老服务综合体30个、养老床位3168张。教育水平稳步提升,获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85万个、普通高中学位1.04万个,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入选教育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遴选确定职业教育首批26个产教融合专业。医疗服务提档升级,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项目(一期)建成投用,海河医院、中心妇产科医院等新建改扩建项目投入使用。文体事业蓬勃发展,首届天津音乐节和200余场名家经典惠民演出成功举办,大运河和长城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统筹推进,高水平承办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冰壶锦标赛等,我市32名运动员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获得10枚金牌。扎实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有序推进单位清查。

  生态宜居美丽天津精心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全市PM2.5年均浓度完成国家下达目标,地表水环境质量继续改善,无劣V类水体,农用地、建设用地持续保持安全利用。城市载体功能更趋完善,园林绿化品质持续提升,建设“口袋公园”56个、健身步道10条,新梅江公园南段等项目建成开放。公用设施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增建停车泊位5000个、小区公共充电桩2.1万台;完成燃气管网、供热管网、供水管网改造637、136、135.9公里;地铁4号线北段、7、8、Z2、B1、Z4号线一期加快建设,11号线一期东段顺利开通。积极改造居民居住条件,改造完成城镇老旧小区410万平方米,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48部。

  (六)发展和安全高效统筹,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牢固

  防汛抗洪救灾取得全面胜利。成功抵御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高效构建防汛应急指挥体系,及时转移安置群众近9.2万人,实现人员无伤亡、水库无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及时启动公共服务、房屋修缮、交通、农业、水利等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推动灾区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

  城市本质安全巩固提升。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有力有效、总体可控。贯彻落实安全生产15条硬措施,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2023专项行动,全市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有序做好“5·31”局部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及时有效防范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强化天然气、电力等统筹调度,全市能源电力总体平稳。森林火灾预警防范、防震减灾救灾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食品药品安全有力保障,社会环境安全稳定。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民营经济动力活力有待强化激发,营商环境仍待持续优化,高品质生活仍需加快打造,重点领域风险需要持续关注。同时,部分经济大区支撑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精准谋划、主动作为,以有力有效措施加快解决。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天津实施“十四五”规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关键一年。推动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十二届历次全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力实施“十项行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进一步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切实增强经济活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天津实践。

  202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正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节能减排减污降碳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一)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坚决担当起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职责使命

  服务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全力支持北京“新两翼”建设。立足十周年新起点,精心筹备2024年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促进市场化引聚资源要素,推动各类市场资源充分对接,全力争取符合“一基地三区”定位的非首都功能来津布局,年内市场化引进疏解功能资源落地项目投资额超过1600亿元,全方位推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武清京津产业新城等承接平台提质增效。积极争取支持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滨海新区与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错位联动发展。做强天津港集团雄安服务中心,深化津雄职教集团(联盟)建设。推动武清、宝坻、蓟州等区融入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持续唱好京津“双城记”。统筹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实体化运行,将天开高教科创园打造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重要承载地。积极申报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力争突破20家。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清单”机制,提升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用好京津冀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联合培育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等3个产业集群,争创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积极谋划联合举办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常态化举办京津产业握手链接洽谈会,引导国内外资源向京津冀布局。

  (下转第10版)

  (上接第9版)

  深化重点领域协同,构建更为紧密的协同推进格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津潍高铁天津段、京滨城际南段、京津塘高速公路天津段改扩建工程等建设,深入实施京津出行便利化措施。深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加强PM2.5区域协同控制,推进重点流域上下游协同治理。深化公共服务和社会政策协同,扩大京津冀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病种范围,健全京津冀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模式,推动政务服务、文旅、交通等事项纳入社保卡服务范围。

  促进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打造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落实促进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天津港与北京陆港、空港联系,推动津冀港口实质性合作,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300万标准箱。落实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定位,推动实施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和配套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增开航线航班、引进航空公司增投运力,积极争取增加高峰小时容量和空域容量。高水平市场化举办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和中国“航海日”活动。

  专栏5 2024年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重点任务

  1. 建设智慧绿色枢纽港口升级版。推动港口作业智慧化向航运服务智慧化拓展,加快建设天津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操作系统研发项目并实现应用,积极搭建智慧管理平台。深化打造零碳码头、低碳港区、低碳港口,提升港区风力发电规模。提高港口服务辐射能力,加密至东南亚、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航线,天津港集装箱航线数量力争达到146条。

  2. 推进适港产业提质升级。推进冷链产业增值,以东疆综保区国际冻品交易市场等项目为主载体,打造进口冻品精深加工聚集区。做强汽车口岸功能,优化平行进口汽车、新能源出口汽车的仓储、运输管理服务能力,保持进口汽车到港规模全国领先地位,建立二手车出口供应链体系,拓展新能源汽车出口市场。发挥北方黑色金属矿石储运基地功能,引导相关企业从物流服务向供应链综合服务转型,不断拓展港口矿石交易功能。

  3. 加快航运服务资源要素聚集。推动小白楼片区、远洋大厦片区、东疆片区、北疆南疆片区、“于家堡—响螺湾”片区航运服务集聚区能级提升,加快推进国能天津港码头、远洋大厦(二期)等标志性项目建设。发展壮大本土航运类企业,引导设立航运金融特色机构,建设飞机、船舶海工和离岸三大世界级租赁中心,推动我市与中远海运集团、中船集团、华电集团等央企深化合作,不断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

  4.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更好发挥天津港集团以港兴产、以港兴城带动作用,加快从生产管理向经营管理转型,下大力气降本、提质、增效,强化闲置及使用率低的土地房产盘活,积极推进天津港汽车物流堆场、实华原油储备基地扩能升级等重点项目,加快推动天津港REITs发行和非经营性资产移交工作,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规模效益。

  (二)聚焦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全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是提质推进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完善“一核两翼多点”发展布局,推出支持园区发展政策2.0版,强化核心区策源带动,大力提高“两翼”孵化转化产业化承载能力,推动“两翼”健全管理体系和实体化运作、市场化发展。二是持续壮大战略科技力量。高标准推进原有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推动信创等海河实验室争建国家实验室基地,推动市级实验室总数超过400家。围绕集成电路、高端装备、脑机交互等领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力争突破20项产业链“卡脖子”技术。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修订天津市科技型企业评价办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各新增1000家,推动新认定雏鹰、瞪羚、领军(培育)企业分别不低于3000、100、15家。优化上市培育机制,优选100家科技型企业纳入上市培育库。深入实施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支持企业打造概念验证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00亿元。

  专栏6 2024年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重点任务

  1. 提高创新策源能力。加强与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国家部委机关对接,争取更多政策支持。积极服务北京高校创新资源疏解,聚焦央企和市属国企资源发力,推动与天开园企业合作。借助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河实验室及全市国家级创新平台优势,与园区企业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生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引育科技型企业累计达到1500家,培育具备上市潜力的企业10家。

  2. 提高成果转化能力。加强科技服务、创业导师、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和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做优启迪、执信等专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围绕智能科技、生命科技、低碳科技等领域,开发更多应用场景。加强“一核两翼”联动发展,推动“两翼”健全管理体系和实体化运作、市场化发展。

  3. 提高科创服务能力。对标国内一流科创园区,完善管理机制,提升市场化运作能力。推动智慧园区系统上线运行,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深入开展天开实验室创新发展联盟服务天开园等活动,为园区企业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设立50亿元天开九安海河海棠科创母基金,发挥好海河产业基金、天使母基金等作用,加大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创新力度。

  以产业焕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一是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突破进展。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落实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出台加快重点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实施方案,围绕12条重点产业链健全完善“链长+链主”双牵引机制,推进链群协同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落实上市企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加快“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步伐。力争新增单项冠军企业20家、专精特新企业5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00家。二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字产业化,大力推动信创、芯片、电子元器件、整机终端等领域发展,推进华为天津总部、天津软件园等项目建设。加快产业数字化,以云服务、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5G+全面赋能制造业,新创建100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0个5G全连接工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算力产业,加速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武清高村科技创新园等平台载体建设。三是加快绿色化转型。全面落实我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钢铁、建材、电子、装备等行业先进技术、产品示范应用,组织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加强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资源循环利用,鼓励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打造绿色供应链,创建绿色工厂,新创建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20家。四是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互促。落实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等政策措施,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构建“星锐企业—骨干企业—独角兽培育企业—创新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在服务贸易、跨境数据、金融服务、医疗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开展先行先试。

  专栏7 2024年推动新型工业化重大项目和任务

  1. 推动优势产业焕新发展。石化产业。促进绿色石化科创成果在南港工业区中试、转化、产业化,加快推动中石化催化剂新材料基地、中石化北化院等项目扩面提速,全力争取国家支持天津石化炼油提质改造和新的炼化一体化项目。汽车产业。加快推动一汽丰田、一汽大众、长城汽车等既有整车企业聚焦新能源转型升级,抢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赛道。多技术路线布局商用车产业,加快吉利商用车等落地投产。对接小米、理想等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推动建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高端装备产业。做强工业母机、智能装备、海洋装备等子链,推动通用机床、新松机器人、海油工程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加快推进精雕数控机床生产研发基地、哈工福臻智能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2.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信创产业。加快终端整机大规模量产,抢占重点行业安可替代和行业应用推广市场。推动360科创园、卓朗科技京津冀工业软件等项目建设,引育中国软件网信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等配套项目,推动飞腾、海光、曙光、联想等龙头企业持续壮大。集成电路。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链向国产化、专业化延伸,提高高端产品占比。加快推进中环领先半导体单晶硅片、中电晶华半导体材料等项目建设,引进实施芯哲微电子封测等项目,做大做强立联信、恩智浦等龙头企业。航空航天产业。实施空客天津A320第二条生产线、西飞机翼、赛峰短舱等项目,推进云遥一号星座项目组网建设,加快新型火箭预研攻关,推动北斗规模应用,促进商业航天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巩固提升化学药和现代中药产业传统特色,加快培育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与大健康等新兴产业。推动诺和诺德创新型降糖药品、华熙生物原料中试平台等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天士力、凯莱英、瑞普生物等龙头企业。

  3. 推动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制定天津市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行动方案,抢先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未来智能。发挥超算天津中心等算力优势,组建生成式智能创新中心、公共算力平台以及应用创新转化平台,打造脑机交互产业集群。生命科学。发挥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等带动作用,打造合成生物产业集群,建立智能化、自动化、柔性化人工细胞工厂。积极推动生物制造先导区建设。空天深海。发挥“一箭一星一站”的优势,争取承担更多国家重大航天任务,做大做强空天利用集群,建成国内海洋装备制造领航区。新型能源。发挥氢能资源充足、基础设施和产业链布局全面的优势,加快氢能产品开发应用,布局建设一批氢能产业集群和产业应用示范区。前沿材料。优化高端半导体材料创新发展环境,打造滨海高新区高端半导体材料产业主题园区。

  专栏8 2024年生产性服务业重点任务

  1. 金融服务。着力提升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服务能级,培育壮大产业金融、租赁金融、航运金融等特色金融产业,巩固拓展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优势地位。加快打造特色金融集聚区,有序推进解放北路、友谊北路、东疆综保区、于响中央商务区分别建设金融历史文化区、金融发展活力区、租赁创新示范区、产业金融发展区。

  2. 科技服务。做大做强工程设计、工业设计、创意设计等设计服务,大力发展研究开发和科技中介服务,积极培育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加快“设计之都”核心区建设,加快推进天南创新谷、中海油创新研究中心等项目建设,发展壮大中国铁设、天辰等龙头企业。

  3. 信息服务。大力提升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关键软件供给能力,全面深化软件与硬件、产品与服务相互融合。面向重点行业领域,遴选发布标杆场景,培育行业示范应用。推动中国信创谷、河西数字经济等主题园区建设。

  4. 现代物流。做大做强冷链物流、农村物流、快递物流、智慧物流等重点领域,拓展物流增值环节,推进天津港口型、空港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与滨海新区中心渔港和东疆综保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协同联动发展,推动食品集团冷链物流加工基地、隐东冷链物流园等项目建设。

  5. 商务服务。创新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推进中国天津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鼓励发展灵活用工等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培育财务会计、法律、广告、信用等知识密集型专业化服务。持续推动云账户、中天外服、丰昂人力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

  以城市更新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深入实施中心城区更新提升行动,加快完善城市更新制度体系,强化招商引资和产业导入。着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创意经济、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强化城市体检成果运用,加快产业空间释放,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专栏9 2024年城市更新重点工作任务

  1. 深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计划。扎实实施《天津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3—2027年)》,加快推进金钟河大街南侧片区、南门外大街商圈北部片区、西营门片区等一批城市更新项目。计划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75个,惠及居民13.29万户。

  2. 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按照“一村一策”城中村改造实施方案,推进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三类城中村改造。分类建立城中村改造项目库,加强动态管理,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明确2024年城中村改造项目清单,加强工程安全监管和资金封闭管理,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3.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扎实推进民心工程道路建设,力争储厚道、海泰南道等一批主干道路年内开工建设。制定城市燃气、供热、供水等老旧管网改造计划,集中力量分年度分区域有序实施改造,改造燃气管网623公里、供热管网150公里、供水管网30公里。实施易积水地道、片区等内涝治理补短板工程,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涝水平。建成开放新梅江公园(北段),全力推进柳林公园(二期),新建提升外环沿线口袋公园50个,提升鼓楼、古文化街等重点街区品质,增建水上公园等4个公园的智能健身设施,继续推动路灯“1001工程”第二批项目收尾。

  (三)聚焦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持续推进经济内涵式发展

  有力有效盘活存量。一是建强机制保障。建立市区两级高效推进机制和工作专班,全面推动存量资产状况梳理及数字化动态监管,协同推进商务楼宇、老旧厂房、小洋楼、闲置土地、老品牌、老字号等各类型资产资源盘活,尽快形成一批典型案例。二是加强定制化政策支持。用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住宅多样性空间增值利用等支持政策,统筹导入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研发等产业资源。加快处置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物尽其用”。三是分类盘活各类资源。加快土地出让,围绕人口导入、产业发展、优势教育资源配置等研究制定吸引外来人口来津措施,建立土地“出让超市”,扩大市场推介范围,有效助力土地招商。完善国资系统“三量”工作2.0版本,实现40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完成150万平方米闲置及低效利用房产土地盘活任务。落实振兴工业老字号老品牌实施方案,重振天津轻纺工业优势,有效激发老字号老品牌实力和影响力。

  持续加力培育增量。一是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推动投资转型发展,坚持统筹化债与发展,立足转方向、换思路、破困局,促进投资重点从政府出资向社会资本转变,从房地产依赖向产业项目支撑转变。紧抓国家增发国债、扩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债券规模的政策机遇,落实国家关于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三大工程的工作部署,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重大水利工程、城市排水防涝等重点项目,尽快转化为实物工作量。加强专项债券项目谋划储备建设,强化项目前期,推动由规模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变;加大专项债资金使用推动力度,做好资源要素保障,推动形成更多有效投资。逐月调度推动31个百亿级项目,压茬推进渤化南港新材料产业园、中国电信京津冀大数据基地等重点建设项目,确保早日落地见效。巩固工业投资增长优势,实施新一轮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重点产业改造升级,夯实产业投资基础。建立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全面梳理吸引民间资本项目清单,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积极推动REITs试点工作,有效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做实做优项目谋划储备,围绕“十四五”规划、“十项行动”等,谋划更多市场化、产业化项目,确保全年新增谋划储备项目总投资2万亿元以上。二是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深入落实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各项任务,落实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措施,持续打造“洋楼、河、海、山、烟火气”五大文旅核心IP,支持创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大力发展数字、绿色、健康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积极培育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教育服务、农民工保障性住房、提升医疗服务供给、银发经济等五大消费热点,加快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制定建设北方会展之都实施方案,精心办好世界智能大会、国际汽车展等标志性展会。三是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完善稳外贸促进政策,制定支持加工贸易发展政策,扩大信保承保规模和覆盖面。实施“千企百展”拓市场行动,高水平组织广交会参展、进博会采购,打造冷冻品进口供应链平台。发展外贸新业态,建强二手车海外展销会+海外仓(基地)+跨境电商平台出口促进体系;争创全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

  专栏10 2024年推动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工作任务

  1. 制造业项目。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定位,着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推动中海油勘探与开发、恒河碳五碳九综合利用项目开工建设;推动诺和诺德成品车间扩建、中海油能源发展天津装备制造基地、经纬恒润天津新工厂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推动中石化南港乙烯、雅迪高端电动车生产研发基地二期项目、国安盟固利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等项目竣工投产。

  2. 基础设施项目。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切实加大交通、能源、水利等重点领域投资力度。交通领域,启动新港北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二线束项目。实施新港四号路和八号路路口改造工程等“小快灵”项目。加快京滨城际南段、津潍高铁、兴港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推动地铁4号线北段、7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及延伸线、Z2线一期、B1线一期、Z4线一期等线路加快建设具备条件区段开通运营,地铁11号线一期西段、市域(郊)铁路津静线首开段、地铁5号线延伸线建成通车。能源领域,加快渤海海域油气勘探开发、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三期、大港电厂关停替代、电网建设与改造等项目建设,推动第三条入津特高压通道开工。水利领域,推动东淀、永定河泛区及主要行洪河道水毁水利设施修复,加快河道达标治理、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等灾后恢复重建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力争6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

  3. 公共服务项目。围绕积极构建舒适便利的现代化城市生活服务格局,加快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门急诊综合楼、天津医学健康研究院、天津医科大学新校区、天津中医药大学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传承创新平台等项目建设;启动天津美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扩建;推动市环湖医院原址改扩建、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二期、第三中心医院东丽院区新址扩建、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大运河海河文化旅游带拓展提升改造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推动市人民医院扩建三期等项目竣工。

  专栏11 2024年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点工作任务

  1. 抓好主体培育。壮大升级消费产品品牌,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进一步提升消费能级。积极探索“自贸+国消”“服开+国消”,争取在引进国外优质医疗、医美、教育、文艺演出等服务消费资源上取得突破。丰富游客来津“必购必带”特色商品,梳理筛选天津名优特新消费品,融合国潮、时尚元素,植入城市文化符号。发展平台经济,加强与京东、唯品会、沃尔玛等龙头合作,做强实体零售项目,培育壮大滴滴出行等本地电商企业。

  2. 抓好场景营造。积极举办商旅文体标志性活动,精心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办好第四届海河国际消费季、第二届京津冀消费季等活动。制定新一轮商圈布局规划和消费业态指引,推进金街、五大道、意风区、佛罗伦萨小镇等地标商圈引入更多沉浸式、体验式文旅体创服务业态。

  3. 抓好外来消费。引育具有国内外高流量、高话题度的品牌活动,着力提升城市吸引力。举办射箭亚洲杯、全国冰壶联赛、全国汽车冲刺赛等体育赛事。举办天津国际彩灯节、天津音乐节、海河戏剧节等文艺汇演,推出《发现敦煌》、《缥缃琳琅》等文化策展。

  4. 抓好新兴业态。举办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积极引育邮轮公司、拓展邮轮航线,开发“邮轮+”旅游线路,做大邮轮船供业务。打造宜居宜游宜养景区化村庄,推动高端精品民宿建设运营,提升星级饭店服务质量。研发“适老化”产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和康养消费。

  坚持不懈提升质量。一是更大力度提升招商引资实效。用好招商引资13条,坚持制造业和服务业招商并重,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用好重大展会平台开展龙头企业定向招商,尽快落地一批有科技含量、产业体量、税收增量、就业容量、环境质量的引领性项目。二是更大力度提高财税运行质量。加快完善市、区、街镇三级联动税源建设体系,综合运用支持区域高质量发展、重点税源迁转保障、跨区合作利益共享等政策工具,不断提升财政运行质量和经济发展质效。扎实做好“三保”工作,保障供暖等重点民生事项。加强财政资金统筹,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领域、重大项目投入,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有效支撑。三是更大力度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加强政策要素服务保障,积极营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鼓励支持企业开展产品、技术、业态创新,加强精益管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供应链价值链管理,切实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四是更大力度促进居民增收。发布全市企业工资指导线和部分行业工资指导线,促进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多措并举增加居民财产性、经营性等各类收入。五是发挥经济大区“压舱石”作用。推动经济大区勇挑大梁,做强做优经济底盘,以实干实绩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大支撑作用。

  专栏12 2024年经济大区重点工作任务

  1. 滨海新区。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功能区优势,争当全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经济预期增长4.8%。推动各开发区提质升级、创新发展,加强服务支撑和要素保障。围绕“8+8+8”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重点产业链,持续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和发展能级,推动博格华纳动力驱动系统等73个工业项目、正和科技产业园等28个现代服务业项目竣工投产。

  2. 河西区。围绕建设经济强区、打造品质之城,加快提升区域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经济预期增长5.0%。聚焦提升金创区金融发展活力区、津城国际航运集聚区河西片区、“设计之都”先行区、新八大里数字经济主题园区、文化中心文旅商融合区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度和辐射力,夯实金融、航运、设计、数字经济等“五大五小”现代产业体系。

  3. 西青区。持续深化“两心三带三区,多点支撑”发展布局,经济预期增长5.0%以上。巩固拓展重点产业链优势,促进集成电路、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形成集聚效应;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抓好南站科技商务区“站产城”一体化建设和天开西青园建设运营,推进经纬恒润研发中心二期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抓实专精特新等企业培育。

  4. 武清区。全力推进“一城、一带、一商圈”建设,推动“京津明珠、幸福武清”取得新突破,经济预期增长5.5%。提速建设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坚持生物医药和智能科技双高引领,加快铁科院、特变电工等存量企业增资扩容和麦格纳、合成生物研究院等增量项目竣工投产。深化佛罗伦萨小镇国家级智慧商圈建设,高标准举办中国排球超级联赛、世界大学生武术锦标赛等大型赛事等活动。

  5. 北辰区。深入推进制造业强区建设,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产业链发展体系,经济预期增长5.0%。全力推进“双谷”开发建设,加快京津医药谷基础设施建设与项目落地,推进智能制造谷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SMC二期、中船重工军品及民品产业化基地、津辰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项目快开工、快建设。

  6. 和平区。加快构建“3255”现代都市型产业体系,打造全市高端服务业集聚区,经济预期增长5.0%。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消费经济、创新经济,增强金融、商贸支柱产业发展活力,着力建设解放北路金融历史文化区、小白楼国际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南京路高端商务服务带,加快塑造金街、五大道地标商圈,打造“津城”现代服务业引航区。

  (四)聚焦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落实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215项举措,深化实施京津冀区域市场一体化21条落实举措。持续推动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高质量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强化竞争性经营类国企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质效,推动城市服务保障类国企控制成本、优化服务,促进金融类国企稳健运营、守牢底线,推进市属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发展。深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深化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积极推进绿色电力交易。

  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制定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意见,加快构建通道型、平台型、制度型、都市型、海洋型开放新优势。出台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等行动方案,加快天津自贸试验区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步伐,推动融资租赁+保税维修再制造全产业链集成创新,争取在服务贸易、数据跨境、医疗服务等领域继续先行先试。优化自由贸易账户功能。不断做大外资底盘,实施开放优势产业焕新工程,用好外商投资企业圆桌会工作机制,服务促进SEW、丹佛斯等企业投建新项目、新产线,推动英力士30万吨高端ABS生产基地等在谈项目落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提档升级,持续推进鲁班工坊建设。扎实做好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

  加快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落实落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17条”“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29条”等措施,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持续完善“1+3”多层次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机制,发挥工商联和各类商会协会等桥梁纽带作用,从个案和整体协调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加力促进民间投资,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交通、水利、新基建等项目建设。举办好2024中国民营企业投融资洽谈会。

  (下转第11版)

  (上接第10版)

  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加快推进我市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278条措施,落实京津冀营商环境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对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情况进行第三方评估。推进政务服务改革,在全市推广“证照联办”改革。推出175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加快综合窗口“一件事”服务专区建设,实施临占绿地、占道施工等“免申即享”。实行外资企业设立、变更登记“全程网办”。抓好智慧口岸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政策统筹和协调配合。

  (五)聚焦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稳定粮食和农产品生产,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0万亩以上,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50万亩以上,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75万亩以上。扎实推进种业振兴,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提前一年达99%。加快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深入推动小站稻、蔬菜、畜牧、水产4个优势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创建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启动实施12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片区建设,推介10条以上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高端商务、露营拓展、亲子体验等新业态实践基地。

  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三变”改革,探索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打造农村地区要素交易、招商引资、金融服务“三大平台”。开展困难群体兜底排查,推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不低于全市经济增速。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升改造农村户厕4688座。打好村庄清洁行动四季战役,持续开展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乡村治理骨干培训、典型案例评选推介等活动。积极承办全国农民体育赛事,充分展现新时代农民风采。

  (六)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打造高品质生活

  深入实施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居民就业、养老社保、住房保障、教育医疗、文体事业、保供稳价等重点领域,持续实施20项民心工程。

  专栏13 2024年打造高品质生活重点任务

  1. 居民就业。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提升职业培训质量,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及时认定,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兜底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万人,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2. 社会保障。深入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开展三代社保卡加载敬老卡系统联调测试及试运行,启动“一卡通”平台建设。完善基本医保筹资运行和待遇保障机制,统筹提高医保待遇水平。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快探索完善适应灵活就业特别是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措施。

  3. 居民养老。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制定《养老机构志愿服务基本规范》地方标准,推广“津牌养老”智慧平台落地运营,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达标行动,打造智慧化养老服务机构10家,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1000户,培训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1000人,深化老年人助餐服务。

  4. 住房保障。制定出台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政策措施,建立储备项目清单,制定筹集计划,稳慎有序向符合条件的群体配售保障性住房。继续推进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确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规范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落实水电民用价格等支持政策。

  5. 教育医疗。推进教育强市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滨海新区、中心城区东部和北部、远郊五区辐射,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2所、增加学位2万个。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深化和拓展护理、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三个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和优化患者就医体验。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

  6. 文体惠民。组织开展第九届市民文化艺术节、2024年名家经典惠民演出季精品剧目展演、天津音乐节等,深化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天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面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健全规范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积极开展小型多样、趣味灵活、全龄参与的健身赛事活动。办好中国冰壶联赛、全国短道速滑冠军赛、天津马拉松赛等体育赛事,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7. 宜居环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组织开展市级碳达峰试点建设,实施碳排放、污染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扩大外电规模,提高净外受电比重。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加快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国一及以下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全市PM2.5浓度巩固改善。“一河一策”治理重点河流,地表水、近岸海域优良水体比例保持总体稳定。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受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持续得到有效保障。

  (七)聚焦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着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按照国家要求1年基本恢复、3年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总体目标,大力推动东淀、永定河泛区及主要行洪河道水毁水利设施修复。稳步实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加快推动河道达标治理、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等灾后恢复重建水利项目前期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联动、协同治理,提升区域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扎实做好保供稳价工作。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紧盯猪肉、鸡蛋、蔬菜等重要民生商品,强化市场价格监测,提高农副产品自给率,拓展商品流通渠道,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强化天然气、电力、煤炭统筹调度,确保采暖季民生用气稳定,积极应对夏季用电高峰,全力做好能源供应保障。

  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持续深化危化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强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风险分析研判,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建设法治社会,做好信访安全保障工作,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积极预防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切实抓好网络安全、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做好青年、人防、民族宗教、全域科普、八五普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爱国卫生、禁毒、动物防疫、档案、基础测绘、地面沉降防治、气象等工作,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天津。

  各位代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市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决议及批准的年度计划,坚定信心、团结奋斗,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局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