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那么一些地方,因人与书的相遇留于我们的记忆,又因文字与空间的交汇重合,成为超越时间的文化基因。当我们说起它时,脑海中总会自动轮播字句,和周围的人对上一个眼神,突然产生了一些他乡遇故知的微妙情感,“嘿,那里或许也是你的精神故乡?”
说到这里,你的脑海中浮现出哪一本书、哪一个地方了呢?
文学的世界里总不乏这样的组合——撒哈拉、额尔古纳河、那不勒斯、马孔多……而在2024年新年伊始,曾经将阿勒泰带进人们视野的那本书,也以崭新的面貌诞生了。
没错,就是李娟的成名作《阿勒泰的角落》。它也许曾寄托过人们关于边疆和游牧生活的想象,也有很多读者,先知道了阿勒泰,又惊喜地发现文学世界里也有这样一处美好角落。
《阿勒泰的角落》书写了发生在北疆之北的别样生活故事。19岁的汉族女孩随家人迁入阿尔泰深山牧场,在荒野中经营起半流动的裁缝店和杂货铺。哈萨克牧民自古逐水草而居,为了生活,她与家人也不断随之迁徙——从草场到沙漠、戈壁,甚至是凋敝的废墟。新的家园空空荡荡,而自然丰泽。人有手有脚、感官明晰,就是自由。
在李娟的阿勒泰故事里,什么都可以从无到有,一点点被创造出来——四面铁皮板一拆,人背上全副行囊就要向前,到了地方,敲敲打打、缝缝补补,又是一整个家的形状。
我们纵然知道背后的生活充满艰辛与无奈,但《阿勒泰的角落》里留下的这些文字,总是在诉说着:你无法选择生活,但你可以选择以怎样的形状将自己置于外界环境。也正因此,它让我们重新相信,哪怕生活永远都在一边抛弃,一边继续,只要感受力还在,永远可以发现新的、值得记忆的美好。
在新版自序中,李娟说时间两端的自己已经相互不能动摇。但在“重读过程中,既庆幸自己十年来的改变,又深深羡慕过去的自己”。诚然,我们珍惜过去遇见的每一段文字、怀念共同经过某段岁月的人,同样,在一次又一次对于过去的咀嚼中,发现那个被寄存在时间小小角落的自己,熟悉又陌生。
自面世以来,《阿勒泰的角落》成了人们在疲惫生活中寻求一处心灵的栖息地时,总会想起的存在。
“真实、真挚、真诚”“幸福”“读了会微笑”“治愈到爆”“真正在生活里”“独一无二”“好玩有趣”“精神按摩”……真诚的文字,总有打动人的力量,一条条评论承载着读者们因阅读而收获的美好与快乐,他们在豆瓣上打出9.0的高分,在各大平台播撒自己心中难以抑制的喜爱之情。还有读者辣评:“太开心就读余华,不开心就读李娟。”
“我们都向往广阔的世界,我们都栖身小小的角落。”这是新版面世之际,李娟为读者写下的寄语。愿每一位与《阿勒泰的角落》相遇的读者,都能在不确切的生活中找到安放自己的小小角落,在属于自己的那片旷野中乘风高歌。而对于李娟来说,《阿勒泰的角落》也是她寄存了一部分自己的小小角落——那弱小但无畏的灵魂,终于“在弱的荒野耕种出烂漫迷离的无尽花海”。
在不确切的生活中,我们更需重提感官的力量,敏锐地捕捉生活每时每刻给予的真实反馈。而《阿勒泰的角落》中的每一个字,都在诉说着记忆和记录的意义,随着阅读,也能自然地找回对感受力的自信。在这个时代读到这样坦荡明亮、可爱美好的文字,很难得。
在 · 线 · 阅 · 读
依然还是阿勒泰
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在这里,我不知道还能有什么遗憾。
这本书首次出版于2010年。2013年再版时有过一次修订。那次改动较大。由于那两次出版距离较近,我觉得那次修改也能算入同一时期的创作吧。如今又是十年过去了,再次重读,感到它们已经不可触动。审读过程中无论看到多少遗憾和不满,都硬生生剁手忍住。似乎一修改就成了扭曲。一修改,就是在强行粉饰过去的自己。毕竟十年过去了,时间两端的我已经互相不能动摇。因此,这次再版,全部的改动只有错误的标点符号(相当多!)使用以及一些明显病句,还有几处必要的补充。
重读过程中,既庆幸自己十年来的改变,又深深羡慕过去的自己。
这些旧作里,“永远”“最”“孤独”之类的词汇出现频率很高——出于年轻的毛病嘛。年轻还会有一个毛病就是见识有限,许多思考与判断现在看来又单薄又生硬。此外表达也有限,每每写不下去时就直接来句“不知说些什么”或“实在难以表达”了事。同理,省略号也用得比现在多得多……同样,因为年轻,从不掩饰自己话痨的本质,口语化的叙述任性又黏滞。另外,和所有年轻作者一样,急于堆积,急于表现……所有这些,都不能修改了。然而,无论多么否定那样的自己,还是羡慕她。又年轻又弱的那个她。出于弱而滋长强大的渴望;出于弱而表现得反复无常、死性不改;出于弱,对世间万物似懂非懂似信非信——最后,在弱的荒野耕种出烂漫迷离的无尽花海。这是弱的魅力,也是年轻的魅力。
现在的我已经变强许多,从容自信了许多。但我希望现在的我也能被十年后的我所否定,所羡慕。
然后说说喀吾图。很多去往阿勒泰旅游的读者都在寻找这个小镇。但是喀吾图早已不存在了。新公路的修建和新农村建设将这个偏远闭塞的角落从时间和空间深处打捞而出,置入时代大潮,随波逐流,面目全非。从此,这个地方以及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可能仅存于我的文字之中。无数次庆幸自己是个作家。作为日常生活中啥旧东西都舍不得扔的吝啬鬼,我好喜欢自己的职业。尤其每次重读自己多年前的文字,总会发现很多自己都已经忘记的美好细节,像个陌生人一样一次又一次被自己打动,就更觉得当个作家实在太好了。作家真是最偏执的庇护者,最激情的收藏家,最富足的守财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