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津沽学人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天津日报
合办~~~
~~~
沽上丛话
读读写写(二)~~~
小楼春秋【85】~~~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2月02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津海新关”牌匾的故事
周纪鸿

  21世纪初,海关总署决定在北京建设中国海关博物馆,地点选在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号(海关总署办公大楼东侧)。该馆收藏各类文物32000余件,每一件都弥足珍贵,而最让我欣赏和心动的是出自天津海关的“津海新关”牌匾。近日,在该馆近代海关陈列区,我见到了由清末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题写的“津海新关”匾额。题字为楷书颜体,笔力苍劲沉稳、结体严谨富丽、笔酣墨浓、端庄丰润。

  关于这块匾额还有一段故事值得回味。

  清咸丰十年(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北京条约》,天津被辟为“三口通商”的口岸之一。翌年,清政府在天津设立津海关。

  最初津海关设址于天津县城内东浮桥(今金汤桥)附近。清同治元年(1862),迁至当时法租界的圣路易路(今和平区营口道)。光绪十四年(1888)是津海关建关后第27个年头。开关时的办公楼已不能适应日益扩展的津海关业务,故开始扩建,在已有办公楼前增盖了一栋三层结构的楼房,新旧楼之间用走廊连接,大公事房即办事大厅前移至新楼一层,新楼与旧楼中间留出一个小院,小院前部增加了一道圆形楼梯通往两座楼的二层;新楼楼顶还增加了“海河望海台”,以便指挥海河上的船只航行,这也成了津海关办公楼的一个特质性建筑,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成为海河畔的地标性建筑。

  光绪十四年九月初五(公元1888年10月3日),扩建工程即将竣工时,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为津海新关楼修造告竣恭求赐字事禀李鸿章:“敬禀者。窃津海新关自上年夏间开工修造。刻下业已一律告竣。自应悬挂匾额。税务司谨备纸张送呈,恭求中堂俯赐法书‘津海新关’四大字,发交税务司抵领,敬谨摹勒,择吉悬挂,实深荣幸,端肃恭敬,福绥垂鉴。”

  九月初九,德璀琳再为津海新关题匾刻竣及其他事禀李鸿章并致函津海关道周馥。李鸿章很快书写完“光绪戊子 津海新关 李鸿章”的匾文,红色印章为小篆白文“文华殿大学士印”。津海关依李鸿章书法真迹刻制了整块木制牌匾。该匾金地黑框,整块匾额横约240厘米,纵约42厘米,红松材质。除“光绪”二字和印章为红色外,其余文字皆为黑色,居中的“津海新关”四个大字为正楷。

  日月荏苒,沧海桑田。“津海新关”匾额伴随天津海关走过百余年悠悠岁月。谁也说不准这块匾是什么时候被撤下来,藏于津海关地下室仓库中并被杂物所覆盖的。改革开放后,一次偶然的发现使这块牌匾重见天日。如果不是当时的木工师傅刘勇睿目慧眼的发现,这块作为历史文物的大匾险些被当作劈柴填进取暖锅炉化为灰烬。1977年,武清人刘勇作为木工调入天津海关关产科做后勤服务工作,修理办公桌椅、拉煤小木车等。当时天津还没有实行集中供热,冬天里天津海关办公楼设三个小锅炉。有时锅炉火封灭了,就需要重新点火,点火需要劈柴。1987年冬日的一天,有位姓唐的老师傅在锅炉房值班,从仓库里拿出一些旧木材生火,一斧子下去把一块木板砍了一道口子,一旁的刘勇仔细一看,大喊一声,“师傅手下留情,这不是一般的木板!”他俩赶紧把大木板翻过来一看,上有“津海新关”四个大字,还有署名:李鸿章。唐师傅惊出一身冷汗,为自己的粗心而后怕不已。之后,刘勇精心维护牌匾,他用胶粘好牌匾上砍开的口子,做到修旧如旧,还从天津制板厂买来一块菲律宾进口的木材,给牌匾做了一个很好的架子。昔日的牌匾被天津海关作为文物保护起来,后经国家文物局鉴定,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如今,中国海关博物馆陈列的“津海新关”牌匾为真品,而天津海关、天津博物馆以及安徽合肥李鸿章故居等处所陈列的均为此匾的复制品。

  历经一百多年的时光,“津海新关”牌匾终成为中国海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与文物“对话”,不仅能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更能够让我们触摸到天津的历史脉搏,感知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