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面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在对新的文化使命作出理性思考与战略擘画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具体要求。
坚定文化自信,主要是向内看,着眼于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守住中华文化的“源”。秉持开放包容,主要是向外看,着眼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扩大中华文化的“流”。坚持守正创新,主要是向前看,着眼于文化连续性、创新性,赓续中华文化的“脉”。三者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贯通,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担负起文化使命的基本原则。
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挺起精神脊梁。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文明创建中,既有为世界贡献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的辉煌时刻,也有遭遇外来侵略致使文明蒙尘的屈辱过往,然而几经淬炼,又重焕荣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再次为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近代经历至暗时刻以来,中华文明仍能不断回应挑战,呈现出旺盛生命力,是因为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遵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原则,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两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赓续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这条道路我们取得了成功,我们一定要沿着这条道路自信地走下去。
坚定文化自信,首要任务是将火热的中国实践总结提升为中国理论,形成中国话语,不断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西方文明优越论”在中国失去生存空间和土壤。坚定文化自信,要用好历史文化遗产,不断推出精品力作,持之以恒宣传营造自信的氛围和环境。我们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创造出更多新时代的优秀文化作品,宣传中华文化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重要精神,宣传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形成自信的文化品格和民族气质。
秉持开放包容,形成强大文明张力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以开放包容的积极心态共建共享世界文明百花园是大国自信的表现。世界文明史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交流互鉴。越开放包容,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越是生生不息。在中华大地上,在数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众多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从而将多元文化汇聚成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形成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平等谦虚地学习借鉴一切有益文明成果。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无论是对内,要凝聚共识,构建起支撑大国崛起的精神秩序;还是对外,引领人类文明的发展潮流,重构世界文明格局,都要融通中外、贯通古今,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文明张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秉持开放包容,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反对机械僵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其次,不能丢掉根脉,必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反对食洋不化,必须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赓续中华文脉。
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赓续中华文脉。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优良传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直面问题,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迎来历史性转变。
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和沃土。“两个结合”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宽广的理论视野、深沉的历史意识,表明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彰显了党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夯实了马克思主义的东方文化基础,“第二个结合”是对“第一个结合”的认识深化的结果。在“第二个结合”中,我们要厘清两者的共性与差异,在深度挖掘理念相通、观念相融、精神相合的基础上,创新表达形式,畅通传播路径,实现两者从高度“契合”到紧密“结合”转变,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
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构建文化领导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使命之一。如果党在文化领导权上作出让步,就会失去舆论阵地,从而逐渐失去人民群众的精神认同,最终将失去执政的合法性基础。要坚持党管媒体、党管数据,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潮,守好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权。
守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破解了“定于一尊”的西方现代化逻辑。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有了文化主体性,就会为文化自信提供根本依托,为党引领时代注入文化力量,为增强国家认同奠定文化基础,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强大支撑。
创新意味着因时而进,在思路、话语、机制、形式等多层次、全方位推进,从而实现文化建设的新突破。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反对简单复古。对待外来文化,要坚持洋为中用,反对唯洋是从。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勇于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守正”与“创新”揭示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守正是前提、是保障,为创新立根、立魂,是“不变”。创新是动力,是活力,推动守正突破、突进,是“变”,二者统一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中。当前,我们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