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热点追踪
下一个“爆款剧”什么样~~~
非遗薪传~~~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1月3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薪传
田霞 “田氏船模”见证大运河航运变迁(图)
本报记者 郭晓莹
田霞(左)与田恩祥

  无论是古代的渔船、商船、官船、客船,还是游船、大运河上的漕船,在田霞的手中都可以“幻化”成仿真的船模。这样的船模可以下水航行,甚至还可以升帆降帆。

  田霞是北辰区“田氏船模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2017年5月,距今已有150余年历史的“田氏船模制作技艺”被列为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用田霞的话来说,“船模这项制作技艺,是手工艺和美术的结合,不仅要做木匠活儿,还要擅长绘画。”

  大运河孕育了“田氏船模”

  兴趣加责任让田霞成为传承人

  说起“田氏船模制作技艺”这项非遗制作技艺的历史渊源和家族传承,田霞侃侃而谈。

  “田继勇是‘田氏船模制作技艺’的创始人,他在1867年创立了这项制作技艺。田继勇的长辈以养漕船为业,家有一艘载重量130吨的大驳船和一艘载重量60吨的小驳船,就停泊在霍家嘴码头或尹儿湾码头。两条船都由当时清朝官吏调配,装皇粮运往京城,每次出航都由田氏长辈掌舵确保运输安全。年轻的田继勇经常跟随长辈出航,在运河上看到南来北往的商船、客船、官船等各种船只不同的模样,感到十分好奇并产生了自己制作船模的想法。他经常到船上、码头仔细观察,画出不同船只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图,他认真钻研,刻苦学习木工制作工艺,经认真摸索,大胆实践,一只只小船模型被做了出来,有帆有桨,十分美观。”

  就这样,田氏家族与船模制作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几代人的刻苦钻研和经验总结,田氏船模被制作得越来越逼真、精致,后来更是成为艺术品。

  “我父亲田恩祥已是第四代传承人,父亲酷爱船模制作,每个船模都精心设计、选材、制作,镂空雕刻,精打细磨,精确安装。几十年来,他制作的各种船模已有200余只,部分被博物馆和相关部门收藏,他还为《中国大运河》纪录片的拍摄,制作了微缩漕船模型,模拟了当时京杭大运河漕运发达的繁荣景象。”田霞说。

  经多年实践,田恩祥总结了较为成熟的制作技艺,从十个方面概括了船模制作的全过程。为后人传承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小时候,田霞就喜欢看父亲制作船模的全过程,还学着制作船模上的一些小零部件。田霞是一名退役军人,退伍后在家等待分配工作的那8个月时间里,田霞几乎天天都在父亲旁边参与制作船模,跟小时候一样,她对此依然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时父亲也开始指导她独立制作船模。1995年,22岁的田霞成功制作了一只豪华游览船船模,精巧别致、美观大方。父亲对此感到非常欣慰。

  不过,真的要制作船模,对女孩子来说也的确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制作者每天要用的十几种工具,除了刨子、锛子、镊子,就是钢锉和钢锯。

  “哪个女孩儿不希望自己的双手是细细的、白白净净的呢?”田霞说。然而她的手上却有很多因在制作船模中受伤而留下的伤痕。

  田霞退伍后来到铁路系统工作。“记得那年我25岁,当时还没结婚,父亲很郑重地找我谈了一次话。父亲把传承船模制作这项技艺的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希望我可以担起这份传承的责任。”

  到现在田霞还记得父亲说的那句话,“你要是不学,这可就失传啦!”父亲给田霞的考虑时间是两天。

  “虽然我从小就对船模制作很喜欢,也具备一定的天赋,那时候在制作上也已经小有成就,但是,船模制作离不开干木匠的活,特别累,还特别脏,尤其用手特别苦特别狠,在制作中很容易受伤。如果真要正式做一名传承人,我的内心也是在激烈地斗争,还挺纠结的。”

  为了把这项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下去,田霞经过认真考虑,出于一份对传承的责任感以及自己对船模制作的热爱,她作出了选择。谈话后的第二天,田霞就向父亲作出了担当和承诺。当时父亲很认真地对她说,“你可想好了,中途不能反悔啊!”

  田霞心里暗暗决定,答应过的事,就一定会做好。“参军的那段经历对我来说很重要,让我的意志力更加坚定,如果没有那段经历,尽管也能克服种种困难把传承坚持下来,但不会这么果敢。”就这样,“田氏船模制作技艺”后继有人。多年以来,田霞跟父亲在船模制作中既是父女又是师徒,一起研究、学习和总结“田氏船模制作技艺”。

  “田氏船模制作技艺”,在保持着原生态、纯手工制作基础上,又研发出新的技法,造就出了各式各样精美绝伦的中国船模。田氏船模在中国国际民间艺术精品展大赛中荣获金奖。

  严格传承祖传工艺

  根据市场需求创新开拓新品种

  目前,田霞还是严格按照祖传的制作工艺去制作船模。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田霞和父亲在选料上进行了创新和开拓,开发了船模新品种。

  传统的船模,跟大船的用料完全一致。近些年来,有些慕名而来的人向田霞提出,“你这个船模做得很漂亮也很精致,但如果想做收藏的话,这个材质还不行,要用有收藏价值的木料。”

  为了满足收藏需求,根据收藏爱好者们的意见,田霞和父亲就开始调整。在坚持制作传统材料的仿真船模的同时,还积极开拓寻找新的木料品种。经过对各种木材的实验和比较,最终选用了比较名贵的花梨木和紫檀这两种木材,继而开发出具有收藏价值的船模。

  “传统的仿真船模,都可以下水试航,在船模的船舱里边放上石子,然后在海、河中把帆升起来,它就可以在水里借助于风力往前走。”

  与传统船模不同的是,花梨木、紫檀这两种木材制成的船模仅用于收藏,不能下水。因为这两种材料本身密度就大,质量很重,一下水就会沉底。

  花梨木和紫檀的船模制作起来要比传统仿真船模多花三倍的时间,而且多费三倍的力气。因为它的木质相当硬,这种木材无论是切割、打磨,都相当费劲。

  非遗支持政策带来收获

  初步普及相对容易但培养传承人很难

  近些年,国家对非遗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出台,田霞由衷地感到受益匪浅。“国家经常组织非遗的大规模展览展示活动,这样的活动规模大,场地大,观众多,给我们非遗项目提供了传承与交流的机会,每一次的收获都很大。在展示现场,好多人都不知道还有船模这么精致的传统艺术品,然后就在船模前询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在给他们详细讲解时,观众专注的眼神,总是让我感受到传承和传播非遗的重要性和成就感。”

  “为了非遗的传承,我有时也会去校园,给青少年讲解船模的制作技艺,并指导大家制作船模上的小零件,孩子们的积极性都非常高。从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到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的大学生,看到精美的仿真船模时,他们都会很兴奋。但这只能说是一个初步的普及。真要是教出一个学生,就太难了,船模制作工艺,真不是一两天能学会的。目前也还没有年轻人愿意吃苦受累来学习这项古老的制作技艺。”

  田霞的大女儿对这项工艺不感兴趣,认为干这个又脏又累,短时间还见不到效益。小儿子才九岁,还不知未来是否愿意学习船模这项传统制作技艺。“等他长大了,我会尊重他自己的选择,不会强迫他。我心里想过,如果真是到最后传承不下去了,没人学了,我就把家里所有的船模都作一个详细的介绍,然后找一个国家性质的博物馆,把所有的船模都捐赠到博物馆,把制作工艺等各项说明都详细写好了,让后人通过这些就可以制作船模,用这种方式把非遗留下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