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期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看望出席会议的市政协委员,并参加界别联组讨论,与委员共商天津发展大计。委员们围绕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港产城融合等事关我市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精准建言,体现了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和对城市发展的责任担当。本期大会专版予以摘登。
■市政协委员韩国栋■
发挥“中试平台”作用 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中型放大试验”阶段是科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这个阶段管理上的不顺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一、关于“中试项目”重复审批问题。按照科学规律,中试阶段本身就是不断试错和修正的过程,根据试验情况时时进行设计变更调整是常态。建议我市深化改革研发试验监管政策,一是开展整体评价,微小变动不重审;二是允许企业自主评价,实施备案管理。
二、关于“中试项目”产品销售问题。为减轻企业财务负担,尽快回笼试验投入资金,建议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部门,在中试产品质量达到市场准入标准的前提下,研究出台支持中试产品进入市场销售的政策,为其实现销售创收创造便利条件。
三、关于“中试项目”装置闲置问题。建议有关部门进行综合评估,对完全具备转化为工业化生产条件的中试装置及时发放生产许可证,允许其工业化生产,有效避免资产闲置。
我市是中央赋予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相信上述政策的实行能够给我市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加宽松包容和富有效率的市场环境,为我市制造业高端化发展赢得先机。
■市政协委员崔玉红■
努力把天津打造成商业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天津拥有航天产业天时地利的基础,有年产20个大中型火箭基地,有年产200颗星网卫星的整星生产线,有世界最大的航天器总装与测试中心,富集上下游产业链和多所高校科研院所。要抢抓机遇、瞄准目标、努力建成商业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议:
一是建设北方最大商业火箭产业基地。依托国内最大的天津大火箭基地,以运载火箭总装为龙头,吸引总装测试、关键零部件、集成加工产业项目落地。同时,吸引民间资本注入,盘活升级存量,有效扩大增量,打造商业航天战略产业竞争新优势。
二是京津联合打造国内最集中的国家星网产业链。把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优势结合起来,以北京总体研发设计为“链头”,以天津总装测试、关键零部件、集成加工为“链身”,汇聚应用、材料和能源等企业,形成国内集成度最高、成本最低的星网工程产业链。
三是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加强北京技术原创到天津落地实施。加强与国家部委的联系,全力推进两地航天产业无缝衔接和共建共享。提早规划商业航天专区,吸引更多商业航天产业落户天津,给予商业航天企业“全方位、个性化、清单式”支持。
■民盟市委会■
推动天津构建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天津绿色石化产业基础雄厚,建议紧紧抓住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充分发挥良好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向构建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的目标迈进。
一是优化石化产业结构。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瞄准高端精细化学品,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层次和水平。主动对接石化跨国外资企业和民营百强企业。
二是做大石化产业规模。加快建成中国石化南港乙烯、渤化集团“两化”搬迁等龙头项目,围绕汽车、电子、新能源、节能环保、医疗健康等行业对化工新材料的需求,促进绿色石化产业链与重点产业集群有机结合、融合发展。
三是强化创新引领。鼓励龙头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的互动,在高效催化剂技术开发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培育新的产业集群。围绕大乙烯等项目群,加快建设南港工业区科创中心,打造石化产业科创转化的策源地。
四是加强政策扶持。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聚焦电子化学品、医药中间体、高端高分子材料及新能源材料等精细化产品,发展绿色高效催化和生物合成技术,强化科技创新的高水平供给能力,培育产业人才。提高石化产业民营经济占比,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市政协委员田强■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我市生物医药产业
生物医药作为天津十大产业之一,聚集企业超千家,去年总产值达827亿元,发展态势强劲。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AI+药物研发”已经成为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降低研发成本的重要手段,但调研发现,AI技术对我市生物医药产业赋能程度相对偏低。建议:
一是依托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基础算力资源,重点招引“AI+药物研发”企业落地天津,加大对本地医药企业向“AI+”转型的引导培育力度。出台专项支持政策,鼓励“AI+药物研发”企业围绕发掘药物靶点、挖掘候选药物、高通量筛选等领域开展创新应用服务,发布核心算法“揭榜挂帅”项目榜单。
二是加快建设服务全市的AI辅助药物研发平台,集合龙头药企共同开展“AI+药物研发”创新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快速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成果。
三是支持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现代中药创新中心,联合高校院所、生物医药企业、数据科学企业组成创新联合体,以支撑候选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等环节的AI技术运用为目标,建设相应的专业数据集。
四是发挥天津中医药产业的独特优势,依托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加快孵化全国首个中医药AI大模型,开创天津独特的“AI+中医药”产业化新赛道。
■市政协常委江会锋■
加快推进我市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新一代生物制造产业发展
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新一代生物制造有望为粮食安全、碳排放、人口健康等全球性难题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市拥有中科院、天大、南大、天津科大等科研机构,取得了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健康糖、蛋白质、可降解材料等多项原创科技突破。国内外对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新一代生物制造产业极其重视。美国首次明确了二氧化碳生物转化利用的行动任务,预计投入20亿美元,撬动30万亿美元市场。北京、上海等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生物制造已经成为继光伏、电能汽车之后,国内外竞争的新赛道。为把我市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建议:
一是依托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成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职公司,重点推动二氧化碳合成健康糖、饲用蛋白、可降解塑料、人工纤维素等产业化应用。二是依托京津冀食品营养健康与安全创新平台,建立生物制造新产品新技术先行先试示范区,打破生物制造新产品入市难的僵局。三是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违法处罚力度和效率,规范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标准,守牢生物制造产业的安全生命线。
■市政协常委王红梅■
立足高质量发展 统筹规划港产城融合
一、统筹推动“滨城”港产城融合发展工作。更好发挥市级层面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作用,统筹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工作;明确港产城融合发展思路,打通港、城长期以来的物质条件和功能条件的“断头路”。
二、提高综合规划水平优化空间布局。以国际港口城市的标准规划布局,强化港口的枢纽带动、产业集聚支撑和城市载体功能的叠加效应;科学规划疏港交通体系,强化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对腹地的服务辐射能力。
三、发挥港口带动作用和“滨城”硬核优势。做优做大做强天津港集团,支持天津港集团全面深化国企改革;提升天津港自身航运竞争力,发挥天津港“一带一路”建设支点作用。
四、围绕航运要素实现港产融合的产业焕新。构建港口全要素产业链,推进“港、航、物、贸、产”一体化发展,打造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高地;建成航运服务企业和人才聚集地及高端航运要素配置中心;打造“滨城”金融新生态和重要引领地。
五、增强城市综合配套保障能力。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打造宜居、便捷的生活环境,提供差异化服务配套;完善文旅景区商业服务配套,聚焦展现海滨文旅特色。
■市政协委员褚斌■
发挥港口“硬核”优势 推动落实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
一是持续推进津冀港口协同发展机制建设。加大协调力度,按照《关于加快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的意见》,争取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强津冀港口协同发展机制建设,推动更好协调解决跨行政区域港口协同问题,切实落实国家明确的津冀港口功能定位,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错位发展、高效协同的津冀世界级港口群。
二是持续提升高端航运服务业能级。对标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体系,重点提升我市航运经纪服务、船舶工程及管理服务、海事法律服务等航运产业,明确工作计划和专班,高标准建设现代航运服务集聚区。在主动服务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过程中,协调将央企航运总部、船级社、研究机构等落户天津,助力加快实现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功能定位。
三是持续支持汽车、有色矿等优势特色物流。加快推动我市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高端化转型升级,将天津打造成为北方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和全国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与成果转化城市;推动平行车二手车全产业链发展,做大规模总量。做优做强我市有色矿等特色散货品类,积极吸引有色矿贸易商在津投资落户,提供加工贸易、保税交易、分拨集散等增值服务,打造储备交易中心,助力实现“货物通道”升级“经济走廊”,“通道经济”升级“港口经济”。
■市政协委员牛桂敏■
打造“津城”航运服务集聚区
一、聚焦“总部”与“科创”,引导“津城”航运聚集区产业能级提升。一是大力培育“航运总部经济”。吸引“中”字、“国”字头航运企业在津设立二级总部、区域总部、板块总部,向相关“总部”企业开通人才、社保、商务服务直通车。二是大力引进、培育数智航运创新创业企业。加大链式招商和培育力度,引育小巨人、独角兽企业,形成科创航运产业集聚优势,带动传统航运服务企业转型升级。
二、完善“津城”航运生态圈,提升航运产业集聚发展的环境竞争力。一是鼓励有关院校在集聚区设立实践基地、智库服务基地。二是积极主办高层航运论坛、洽谈会,加强同顶尖航运资源交流联系。三是积极吸引国际航运组织、机构、跨国公司在津设立办事处、联络处。四是建立健全航运行业协会、联盟,加强业内交流合作。
三、强化政策落实,加强航运产业集聚发展的要素保障。一是定期开展已有政策评估,动态优化政策内容和实施流程,确保政策资金到位、效果到位。二是加强航运人才服务,定期发布紧缺人才指南,开展专项招聘、培训。三是推动航运服务数字要素转化应用。
■市政协委员潘伟■
充分发挥市级平台公司资源禀赋优势
更好服务港产城融合发展
一是在“港城融合”上做文章,更好发挥平台公司交通路网资源优势,加快港城绿色智能物流通道建设。加快港口和城市高速路网的有机融合,构建以高速公路为核心的陆向集疏运体系,优化路网通行服务机制,加强港口和高速公路大数据采集分析与货运车辆引导,适时启动货运车辆无人驾驶示范道路建设,推动港城“物流通道”升级为“发展通道”。
二是在“港产融合”上做文章,更好发挥平台公司高速路域资源优势,加快适港产业提质升级。依托高速公路路域、路产和沿线服务区、收费站等资源,结合周边区县土地储备和产业发展现状,开发物流仓储或中转基地,配套发展新能源重卡运输充电站业务,推动港、路、仓、充联动的冷链物流和新能源重卡充电服务产业。
三是在“产城融合”上做文章,更好发挥平台公司土地资源和产业导入优势,加快津城航运要素集聚。将具备条件的小洋楼和办公楼宇资源聚集整合,有针对性引入港产城融合发展相关产业,通过出租、出售及作价入股等多种方式,实现有效盘活利用,为航运产业链相关企业提供办公场地和物业服务,更好服务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常委彭文成■
构建现代化适港产业集群 为“港产城”融合培育新增量
一、优化结构,丰富业态,加快推进适港产业创新升级。做大做强临港高端制造业。推动传统产业升链,通过提高国产化替代率,减少重要环节对外依赖度;依托海洋油气行业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FPSO)开发理念,加速推动深海浮式绿色能源装备产业研发。
二、优化布局,适配产业,加快推进适港产业聚势赋能。打造京津冀“区域大海工”格局。建立配套齐全、标准合规、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体系,加快打造国际总包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共同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加大临港区域外商投资、配套企业落地合法权益保障力度,统筹环保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投资地。
三、优化体系,聚集要素,加快推进适港产业智库建设。充分利用天津教育、医疗等优势,出台配套政策,加强与各省市配套的对接,创造差异化比较优势;在中、高院校建立航运等专业学科、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智库团队和专家,通过“人才交互共建”、“产业人才资源池”等方式延伸人才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