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津沽学人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天津日报
合办~~~——方克立先生侧记
沽上丛话
读诗散札(十八)~~~
电影频道
佳片有约~~~
~~~
小楼春秋【81】~~~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1月1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沽上丛话
读诗散札(十八)
诗莫笨读
魏暑临

  古往今来有太多读诗迂腐的例子,这在诗论中不胜枚举。至于现世的人越读诗越陈旧狭隘,越写诗越孤僻乖戾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晚清民国时期词人蔡嵩云在《乐府指迷笺释》里曾对诗词中使用替代字的问题发出感叹:“谓词必须用替代字,固失之拘,谓词必不可用替代字,亦未免失之迂矣。”他认为有的论者一味追求替代字,显得太拘泥,一味否定替代字,又显得太迂腐,于是对这两个极端各下了一个针砭的批语。事实上,读诗论诗显得笨,又何止在替代字这一个问题上呢?拘泥和迂腐是笨表现出来的两面,却未必都是一定怎样、一定不能怎样的极端,也有流于太浅或求之过深的偏颇,等等。篇幅所限,无法对种种笨读诗的现象详加类析,仅举最浅近的例子成为趣谈,庶几可作为初学者的借鉴。

  宋人林逋《梅花》诗云:“吟怀长恨负芳时,为见梅花辄入诗。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人怜红艳多应俗,天与清香似有私。堪笑胡雏亦风味,解将声调角中吹。”胡雏即指胡人。有学者认为该诗末尾引申到胡人身上,有可商之处,因为胡人吹角,当有《梅花落》曲调,那么,假如诗意原本是要写梅花凋落,这样表述自无不可,但这首诗前文所谓“雪后园林才半树”云云,乃是写梅花开放,再写胡人吹角咏叹梅花落就显得不协调。这样的议论不显得太刻板了吗?无论说胡人吹曲咏赞梅花一定是《梅花落》,还是说吹了《梅花落》就必须对应现实中的“梅花落”而不能是“梅花开”,都是胶柱鼓瑟之说,这是显而易见的。

  林逋另有一首《梅花》诗句云:“小园烟景正凄迷,阵阵寒香压麝脐。”是说梅花寒香压过了麝香,于是有学者又提出质疑:麝香浓烈,怎么能被梅花的暗香压倒呢?这问题提得太过执着,原句说暗香压过麝香,看似夸张,然而诗人偏偏认为此暗香能胜彼浓香,又有何不可?这个“压”字大概不是气味大的意思,而是“超过”“胜过”的意思。人们对于香气的喜爱,也不是以气味的浓淡大小为主要标准的。说胡人吹梅花曲就必须咏叹梅花的凋落,是不是近似于蔡嵩云所说的“拘”?而说寒梅的暗香必定不能压过麝香的浓烈,是不是又近似于他所说的“迂”呢?

  再如朱熹的名作《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两首诗都用象征的手法阐明读书的道理,而且每首诗的道理都不是单一的。两首诗的侧重点都不仅仅是“书”,更是“观”“感”,相同点是都用了“水”这个重要的意象作为说理的载体。而这个“水”是动态的,是为了体现读书方法而出现的,不是直接等同于静态的“书”的。

  问题就在这个“水”上。“半亩方塘一鉴开”,有学者说,朱熹是把书比喻成水塘,又把水塘比喻成镜子,这乍看起来没有问题,但是仔细想想便能领悟,朱熹笔下的方塘活水,不是书本身,而是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得法所能获得的成绩。说方塘和书之间是简单的比喻,其实是把原诗简单化了,但这姑且也无伤大雅;可笑的是,有学者又说,这个比喻严丝合缝,因为书是长方形的,所以称为“半亩”,也就是正方形的一半儿,把它打开摊在那里,就不是一半儿了,是方的,正像一面镜子。这真是僵化地解说形象感的绝好案例。看来,半亩方塘不是“方”的,而是“方”的一半儿,只有长方形且面积正好是0.5亩的池塘才能称为“半亩方”;那试问正方形且面积为0.5亩的水塘又该如何称谓呢?况且,按照这样的逻辑,只有长方形的书才符合朱熹“半亩”的要求,那今天的异形书离古人的要求恐怕也就太远了。这是蔡嵩云所谓的“拘”还是“迂”呢?

  以这些浅近的例子来说明,读诗拘和迂来得并不艰难和遥远,也正因此才要避免诗的笨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