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雯婧)1月17日,我市召开2024年度教育工作会,对全年教育工作制定“任务书”,绘出“路线图”。今年我市教育部门有哪些创新举措?又有哪些教育惠民“红包”?
■关键词之一:五育并举
今年,我市将深入推进政治人才培养工程、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和教师体系化培训,将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先进经验向中小学延伸,培育能够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思政名师金课。在“融媒体+思政”上下功夫,加强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建设,支持师生创作思政短视频,推动思政工作与学生有“共鸣”能“共情”。
制定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若干措施,持续抽查督查中小学生“每日走出去、动起来”活动情况,组织系列学生体育赛事活动,引导孩子走下网络、走出家门、走向户外。深入实施美育教师“培元工程”、学生艺术团提升计划,持续举办各类学校文艺展演。举办中小学劳动教育技能大赛,开展劳动教育优秀案例、优秀导师、优秀学生以及示范学校等评选活动,遴选一批成熟的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关键词之二:基础教育
据了解,我市将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万个。各区将结合生源变化和优质均衡发展目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紧密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机制,加大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力度,办好群众满意的“家门口”新优质学校,增强生源吸附能力。
按照我市普通高中资源建设行动方案,今年计划新增7000个学位,并推进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社团活动室、数字校园建设。同时,各区结合实际优化招生计划安排,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通过集团化办学、城乡结对帮扶、实施“强校工程”等方式,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持续巩固深化“双减”成果,完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监管体系,将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纳入社区街道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培训预收费资金监管。搭建“违规校外培训随手拍”监督举报平台,及时曝光违规培训活动。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对违规培训活动依法实施行政处罚。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作业设计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在校学足学好的需求。把科学教育作为课后服务最基本的项目,做到学思结合、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关键词之三:职业教育
我市将继续推进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改善办学条件。对接重点产业链及养老服务、现代物流等服务型产业,遴选第二批产教融合专业,推进产教融合供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等问题。
推进4个产教联合体高质量建设,完善运营机制和服务功能。推广“产业园区+职业教育”模式,支持职业院校把校区搬到园区,把专业建到企业,实现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深度融合。
深化中职高职系统培养,推进高职本科联合培养工作,构建贯通式专业课程体系。依托产教融合共同体,采取高校、职校、企业项目制联合培养的方式,打通优秀高职毕业生就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通道。
■关键词之四:高等教育
今年,我市将推进海河实验室、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医国家医学中心等重大科研设施建设,培育集成攻关大平台。实施高校创新策源能力提升计划,会同科技部门开展重大项目攻关,聚焦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推进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扩大理工科专业布点,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推进90个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建设,梳理形成专业对接产业链清单。实施关键领域、重点产业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工程。
实施“百校千企创新”计划,完善“企业出题、共同答题”机制,推动京津冀100所高校的1000个科研团队与各区特别是滨海新区、环城四区1000家龙头企业对接,共同解决企业痛点和行业共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