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民族诗人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7岁开始用俄语、法语写诗,11岁上皇村学校。他的诗才尽人皆知。1815年,16岁的普希金上五年级。他有位同班同学姓巴库宁,巴库宁的姐姐巴库宁娜有时到皇村学校来看望弟弟。浪漫多情的普希金对巴库宁娜一见钟情。少年普希金既大胆,又羞怯,怎样向巴库宁娜表达自己的爱慕呢?几经琢磨,他写出了《致画家》,从而引起了一段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请看这首诗《致画家》的汉译文本:
哈丽特与灵感宠爱的骄子,
一颗心儿总是热情激荡,
请你用随意与洒脱的画笔,
为我描绘心上人的形象:
请描画她纯真灵秀之美,
画令人痴迷的可爱面庞,
画天庭才有的笑容妩媚,
再画她勾魂摄魄的目光。
请为她系上维纳斯腰带,
赫柏的身姿苗条端庄,
再以阿利班的风光霞彩,
衬托我所崇拜的女王。
请将她微微起伏的胸脯,
罩上纱巾,薄纱透明如浪,
为的是让她能呼吸自如,
能暗自叹息,并抒发衷肠。
请体察羞怯的倾慕之情,
她是我心魂所系的女郎,
我在画像下面签上姓名,
幸运的手聊寄一瓣心香。
这里稍作说明,普希金的原作以四音步抑扬格写成,韵式abab,押交叉韵,单数行九音节四顿,偶数行八音节四顿,阴性韵(重音落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与阳性韵(重音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交叉,横的节奏,纵的韵脚,交织呼应,环环相扣,形成流畅和谐而又工整严谨的格律。译诗采用每行四顿,同样押交叉韵,力求再现原作的风采,传达出朗朗上口的音乐感,尽力逼近原作形式。不知道读者读了这首情诗的译文,会有怎样的感受和联想?
这首诗标题《致画家》,内容却是向巴库宁娜委婉地吐露倾慕之情,此诗写于普希金认识这位小姐不久,热烈的内心追求与表白的忐忑婉转,交织成奇妙的旋律。
普希金从小喜欢读书,他对包括希腊神话在内的西方文学与文化十分熟悉。这首诗就采用了希腊神话中的形象,哈丽特为美惠三女神的统称。“哈丽特与灵感宠爱的骄子”,指的是普希金的同班同学伊利切夫斯基,此人能诗善画,相貌英俊,也是巴库宁娜的倾慕者。因此,诗人赞美他受到美惠三女神的宠爱,写诗作画颇富灵感,成为同学当中的佼佼者。普希金请伊利切夫斯基为巴库宁娜画像,借以抒发心中的爱慕之情。
维纳斯与赫柏也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维纳斯亦称阿佛洛狄忒,即爱情女神。据说,她有一条魅力神奇的腰带,哪位女子能系上这条腰带,便能如愿以偿地得到幸福。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女子结婚前常把亲手编织的腰带献给维纳斯神像,以祈求幸运美满。赫柏是青春女神,容颜美丽,腰肢纤细。普希金在诗中以赫柏指代巴库宁娜,形容其迷人的风韵。他让画家为她系上维纳斯腰带,含义是祝愿心上人永远幸福。诗中提到的阿利班是意大利著名风景画家,又译阿利巴尼(1578—1660),19世纪初的俄国画坛对他的风景画至为推崇。普希金的诗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来衬托美人的形象,显得愈发动人。
诗人普希金以出神入化的诗笔描绘心上人,细细品味,颇有层次:先写少女纯真灵秀之美,这是虚写,是总体印象,是概括之笔;然后是实写,刻画她的面庞、笑容,最后写她的眼睛,而且分别加上“令人痴迷的”“可爱的”“天庭才有的”“妩媚的”“勾魂摄魄的”这样一些修饰语和形容词,增加了艺术感染力,使人仿佛看到了巴库宁娜,不由得也为之倾倒、为之赞叹。
16岁的普希金以优美的诗笔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爱慕之情,不能不让人惊讶。他的追求与表白自称羞怯,实则大胆,情真意切,格外动人。巴库宁娜读了这首诗,自然不能不为之动容。据诗人的同代人回忆,当年在皇村学校,伊利切夫斯基确实为巴库宁娜画了肖像;另一位有音乐天赋的同学柯尔萨科夫为《致画家》一诗谱了曲,曲调优美流畅,和谐悦耳,颇受同学喜爱,大家纷纷传唱。同学们赞赏普希金的诗、伊利切夫斯基的画、柯尔萨科夫的曲,当然更赞赏巴库宁娜的美。诗、画、曲、美汇集成一个话题:少年的初恋。这在皇村成为历久弥新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