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之间横亘着巨大鸿沟。拥有丰富科创资源的京津冀,如何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关村硬创空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程静。她认为,京津冀地区有着较为丰富的创新资源和较高产出的创新成果,三地应充分发挥中试服务平台“摆渡人”功能,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任何一项技术在科技人员的研发初衷与市场终端的实际需求之间必然存在差异。因此,从理论研究走向产品市场,无法逾越科技成果转化这个中间地带。但这段中间地带因失败概率高、赔钱风险大,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两头都不愿意碰,因而被形象地称为技术转化的“达尔文死海”。
如何跨越“达尔文死海”?程静认为,中试服务平台的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中试服务平台可为科技成果大批量转化进行技术、生产和营销的创新性实验开发,以验证、校正和修改实验室创新成果,降低成果转化的技术风险、生产风险、营销风险和投资风险;另一方面,中试服务平台是鉴定和评价科技成果知识价值的好手段,是科技成果后续试验、应用性开发的技术链向产品延伸关键环节。有统计数据显示,科研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未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仅为30%。
目前,中关村硬创空间已在全国14个省设立30多家子公司,旗下22家实验室配备中试、检测认证设备价值超10亿元,管理运营空间面积超40万平方米。其中,在京津冀地区,针对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等领域,建设了四家中试服务平台,主要以贴片加工、快制快试及检测认证为主,同时提供方案设计及评估、工业设计和机械结构设计、软硬件开发、样机试制概念验证、中小批量及产业化服务。
程静建议,下一阶段,京津冀应在现有中试服务平台基础上,建立“技术研究+二次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生命周期创新生态链,推动中试成果先行先试,打造辐射京津冀的“一站式”硬科技服务生态,从而促进创新主体联动,实现科技研发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