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读书·汇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12月18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磅品荐
八旬民俗学家记录旧时光(图)
李峥嵘
《我们的日子》,何大齐、木玉著,何大齐绘,北京联合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
本书插图

  年过八旬的民俗学家、书画家何大齐所著的这本书,用200多组图文记录下消失的旧时景象,将民俗图像志与个人口述史结合,其价值突破了单纯的图画、影像或文字,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真实记忆与民俗考据结合

  书中所写所绘皆源自作者真实的经历。何大齐先生1940年生于北京,没有受过专业的绘画训练,但是家族中有书画家,他自幼耳濡目染,加上天性喜欢涂鸦,痴迷于书法和绘画。少年时,他常去位于王府井的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欣赏大家的速写。到了节假日,他就拿着笔和速写本去离家不远的护国寺、白塔寺庙会。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平心静气地挥笔,快速把感兴趣的场景和人物形态留在纸上,也留下了不可再现的老北京生活的真实写照。

  日复一日的练习,让他积累了大量的画稿。这些人物既来自真实生活,又进行了高度的浓缩。

  从20世纪90年代始,何大齐有意识地整理草稿,同时也在尽可能地抢救传统民俗文化。他沿着京西古道、烟袋斜街,去访问当时还在世的老店铺、老字号的继承人,尽量再现和记录下旧时影像,留下了京西古道长卷和烟袋斜街长卷。北京地铁8号线天桥站的壁画,也是采用他的民俗画为蓝本。2018年,何大齐成体系地整理老北京民俗,对过去的作品进行全面的修订,或润色,或新绘,并增加新写的文字。这些人和事是那么的平常,但是放在一起,就构成了四季流转的日常生活。

  书中很多职业如今已经消失,例如缝穷的、锔锅锔碗的这些物质匮乏时代的修补服务业。何大齐通过这个小小的切入口,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发展,也为远去的默默无闻的行业留下了生动的记录。

  行业消失了,相关语言也消失了,例如锔锅锔碗的没了,相关的歇后语:“锔碗的戴眼镜——没茬儿找茬儿”,这些话也没有人使用了。类似这样的方言土语被遗忘被淡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远去。“回忆过去是为了观照当下、瞻望未来,我相信生活中最真最美的东西是不会被时间所淘洗的,这也是我创作这本书的初衷,简单却真挚。”

  《我们的日子》还有一个特色,是来自个人记忆深处的生活细节。书中有很多都是童年的味觉回忆,比如立春吃妈妈亲手做的春饼、端午节吃妈妈包的小枣粽子、入夏喝妈妈熬的荷叶粥、重阳节看妈妈蒸发糕。这也是中国母亲特有的对孩子爱的表示。何大齐行文不煽情,叙事简洁,“我总感到外面卖的粥颜色鲜亮,但味道不如家里母亲熬得香”,深沉的情感就蕴含在字里行间。“一种食物的口味往往能成为人的一种感情,也寄托了对旧事旧景的记忆”。在最普通最家常的饮食里,蕴含着爱的回忆,温暖悠长、哀而不伤。

  《我们的日子》是文字与图像的结合,但是我在阅读的时候常常能听到声音,这一方面是因为书中记录了大量的叫卖吆喝,另一方面也记录了大量的歇后语、谚语,加上何大齐行文的生动俏皮,读起来韵味十足。例如他写小时候住的地方,门外就是菜市场,街上店铺一家挨一家,席棚、地摊鳞次栉比,货物应有尽有。站在家里的庭院,可以听到各种吆喝声。“我叔叔是医生,家里放着听诊器,我常戴上听诊器,手拿头部,对准来声的方向听,声音特别清晰,好像近在咫尺。”每每读到类似的叙述,总让人忍俊不禁。

  为普通人的平凡日子留影

  书中刻画了大量的手工艺人。有一些手工吃食,我们如今还能在庙会或者民俗街看到,例如茶汤、面茶、豆腐脑、豌豆黄、炸灌肠,但是制作方式和售卖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以前炸灌肠的油是用猪油,这种油炸出来的感觉酥脆、味道浓香,现在改用植物油,口感就不一样了。另外以前浇汁用的蒜不是刀切而是用杵臼捣烂,蒜香才能尽情地挥发出来。这些记述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变化,但是更多的街头职业已经消失了,代写书信的、卖挖耳勺的、擦皮鞋的、磨剪子的、编柳条筐的、摆旧货摊的、卖针头线脑的、卖小金鱼的……他们是一些走街串巷的人,提供了民生的基本需要,挣的是很辛苦的钱。这些普通的人,干着普通的行业,展现出努力生活的勤劳和坚韧,让读者极其难忘。

  何大齐写走骡的,有这样一段话:“现在门头沟的一段古道上,还有千百年来骡、马运货留下的一个个‘蹄窝’。那里自古就没有路,几乎全是山石。想想多少年来,这些负重的走骡,在这崎岖的山路,一代代为人们的生活奔忙着。坚硬的石头愣是让它们踏出了凹痕,那得多大力气,多久的岁月啊!”写推独轮车的:“这个车看着简单,操控起来可不容易,一个轮子,刚开始都是左歪右扭甚至倾倒,得练几次才能掌握住平衡。看那推独轮车的,阡陌小路如履平地,几十里路健步平稳,这也是本事啊!”

  那些平常的日子、平常的人,默默无闻地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一个泡沫都没有留下。但是何大齐用他的图画和文字,为这些普通人留下了旧时的影像,留下了顽强不屈的精神印记,那是艰苦岁月里的一丝丝甜。

  这本书里还加赠了几页黑白的速写,是何大齐在创作过程中的积累,在寥寥几笔里刻画下了普通人的面容。他们的衣着与今日不同,脸上的神情是那么平常,平常到我们能在眉眼皱纹间瞥见自己亲人的影子。有一些人与事早已远去,但总有一些情与志不会忘怀。

  在·线·阅·读

  吃爆米花儿

  原先经常可以见到卖爆玉米花儿的小贩。他们推着车,上面有爆玉米花儿用的家伙什儿:一个被熏黑了的大铁罐、手拉式的旧风箱、小铁炉子、盛着金黄色玉米粒儿的口袋。小贩一路风尘,在胡同里找一块宽敞地儿,支上炉灶,拉起风箱就开始干活了。

  只见他把玉米粒儿倒进铁罐里,一手拉风箱,一手握住铁罐一端的圆形摇把,不停地摇动,那黑黑的铁罐像跳摇摆舞,又像只黑蝴蝶上下翻滚。这种转动就让罐子里的玉米粒儿均匀受热了。温度不断地升高,密封罐内的气压也随之升高。他不时地往下面的小铁炉里加炭,火苗儿噌噌向上蹿。胡同里玩耍的孩子们也逐渐都围拢过来,既馋涎这将出锅的喷香米花儿,又急切地想看那爆炸瞬间的惊险场面。小贩看着罐子上的压力表到预定压力了,从火炉上提起烧得滚烫的铁罐,把罐头套在一个又大又长的布袋子里,脚底准确地一踹,罐子头部的铁盖子就被打开了,只听“砰”的一声巨响,玉米粒儿一下子崩出来,都进了布袋子里。玉米从高温高压的铁罐中一下子进入常温常压,使得玉米粒儿内外压强差急剧变大,瞬间爆开玉米粒儿,即成了爆米花儿。我就特别喜欢围着看,尤其到最后快爆开时,心里又紧张又期待,觉得他们就像在变魔术,在激动等待的巨响中,黄黄的玉米粒儿变成了又白又大的花朵形状的爆米花儿,真是太神奇了!周围的孩子都惊喜不已,用手里早已捏着的几分钱,可以买回一大碗。装在大人给备好的口袋里,热乎乎松软香甜,真是太好吃了,这成了胡同中经常上演的一出好戏。那真是“开心摇铁鼓,得意爆米花。动地轰声响,飘香四邻家”。

  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关于爆玉米花儿的民间故事。传说唐朝武则天篡夺了李家王朝的江山,自封为女皇。这惹怒了玉皇大帝,他便下令龙王三年内不准向人间降雨。这样做首先苦的是老百姓,大地干旱,庄稼枯死,河湖干涸,饿殍遍野。龙王见此景动了善心,违背玉帝旨意而降雨救苍生。玉皇闻之大怒,将龙王压在大山下受苦刑,并立碑写上“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返灵霄阁,金豆开花方可归”。

  老百姓听说龙王的遭遇,决心搭救他,就四处去找开花的金豆,找啊,找啊,就是找不到,大家一筹莫展。有个眼尖的聪明人,看到集市上老婆婆卖的玉米粒儿,金黄的颜色让他一下子想到了金豆。他如获至宝,拿回家热锅一炒,就崩开成花朵形状了。玉皇大帝见金豆真开花了,就赦免了龙王,将龙王召回天庭,重掌控制风雨的大权,从此人间风调雨顺,百姓又有丰收年景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