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12月07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物与24节气
大雪
积阴成大雪 看处乱霏霏(图)
本报记者 刘茵 刘莉莉
清代竹根雕踏雪寻梅笔筒。
北宋范宽的《雪景寒林图》轴。
明代沈士充的《雪栈行旅图》轴。

  “积阴成大雪,看处乱霏霏”。时至大雪,水面凝冰,北风卷地,瑞雪降临,万物冬藏。此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披上冬日盛装。古人如何记录这银装素裹的浪漫冬景呢?今日大雪,让我们走进天博,从文物中感受古人的冬日雅趣。

  春观夜樱,夏望繁星,秋赏满月,冬会初雪,历来是古人四时赏心乐事所在。无论是临窗赏雪,还是踏雪寻梅,抑或是雪屋焚香、煮雪烹茶,都给寻常生活平添几分意趣。皑皑白雪常常出现在古代文艺作品中,成为穿越时光的浪漫意象。

  天博馆藏北宋范宽的《雪景寒林图》轴,为三拼绢大幅立轴。画中描绘了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秦陇山川雪后寒气逼人、森林中孕育生机的情景,是一件极为难得的稀世珍宝。此图历来受到广泛重视,清代收藏家安岐称其为“华原生平杰作”。

  雪已至,江未眠。古人尤其喜欢在雪天垂钓。天博馆藏明代万邦正的《雪溪垂钓图》轴,以染地留白的方法表现雪景,小斧劈皴表现山石,作品用笔干脆、率意。天博书画研究部的李晶告诉记者:“此图画面构图空寂,成功营造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幽远意境。诗书画卷之中,渔翁身处的天地广大寥廓、万籁无声。雪景的营造也令画面更加清冷、寂静、苍茫。”

  天博馆藏明代沈士充的《雪栈行旅图》轴,图绘高山雪景,山势逶迤,气势磅礴。山间楼阁掩映,近处老树枝桠,栈道上一行旅人缓缓向山庙而去。画作勾皴点染,将雪山的冷峻表现得恰到好处。署款“甲子冬日写,沈士充”,下钤“沈士充印”“子居”两印。

  “踏雪寻梅”是文人墨客的常用题材,用以表现其高洁的品质及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梅”在古代备受青睐,“雪梅”又让开得正艳的梅花多了一层清逸脱俗之美,二者相互映衬,让雪更白、梅更俏。

  天博馆藏清代竹根雕踏雪寻梅笔筒,整体作山石嶙峋之状。一棵老梅攀援其间,枝干伸展,花朵或含苞或绽放,点缀于枝头。树下一老者骑驴而行,一书童手持梅枝紧随其后,二人皆怡然之姿。作者以深浮雕手法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刻工细腻,形象生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意思是,大雪时天气更冷,降雪可能性比小雪时节更大。文化学者姜维群告诉记者:“大雪节气和下大雪没有直接关联性,但大雪节气一到,就有了下大雪的可能,倘在此时天降大雪,‘本色还他天下素,穷冬着遍树头花。’可以想见,雪后的津门凡树皆花,天地素雅,享受大雪景色,也是岁寒一乐。俗谚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腊肉迎接新年。大雪时节适宜进补,但要注意“去寒就温”,另外要加强锻炼,抵御严寒。”

  本组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