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读书·汇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11月27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磅品荐
宋朝宫廷里不能说的秘密(图)
王小柔
《官家的心事:宋朝宫廷政治三百年》,吴铮强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

  两宋三百余年历史,是秦以后历时最久的王朝,留下的历史文献也比之前任何一个朝代丰富得多。但就是这个王朝,给后人留下了几种截然不同的印象。有人说那时积贫积弱,就有人说那是经济繁华、人口飞速增长的时代;有人说宋朝政治腐朽、军事孱弱,就有人说那是建立正确政治秩序的开端与典范;有人说宋朝前所未有地加强君主专制,就有人说宋朝的士大夫制度相当于君主立宪;有人说宋朝转向内向不再开放自信,就有人说宋朝的文化艺术成就空前绝后、对外交流无远弗届。种种印象都像是盲人摸象。

  宫廷斗争贯穿于整部中国君主政治史,但在历史叙述中,宋朝的宫廷政治显得比较特别。无论统一时期的秦汉、隋唐、明清,分裂时期的三国、十六国、南北朝、十国,抑或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匈奴、北魏、辽、金、元等政权,无不经历了无休止的、残酷的宫廷斗争。很多宫廷政治的故事,包括吕后称制、巫蛊之祸、杨广夺嫡、玄武门之变、武则天称帝、马嵬坡之变、靖难之役等,不但为读史者所熟悉,甚至通过通俗文艺使得妇孺皆知。相比之下,宋朝好像是历史上宫廷政治中的一股清流,宋代士大夫也不无自豪地宣称:“宋三百余年,外无汉王氏之患,内无唐武、韦之祸,岂不卓然而可尚哉。”但这样的美谈主要是深受理学思想影响的士大夫的一种期许,并不代表宋朝没有经历激烈而残酷的宫廷斗争。

  发掘两宋宫廷政治真相

  《官家的心事:宋朝宫廷政治三百年》于“无疑处生疑”,在史料残片中侦破史实,挖掘被掩盖的三百年大宋历史,重现两宋的政治风云。

  不研究宫廷政治,就读不懂宋史。提及“陈桥兵变”,我们往往只知道“稀里糊涂”的赵匡胤半推半就地在手下的拥戴下做了皇帝,殊不知,“黄袍加身”这个情节本身就是最大的疑点:整支军队上上下下都知道兵变即将发生,只有赵匡胤一个人蒙在鼓里吗?什么人会预先缝制一件黄袍呢?至于宋太祖、太宗的“兄终弟及”,曾被美化为赵匡胤有尧舜禅让之德。著者通过排比史料发现其真相却是,二者的权力移交经历了残酷的斗争,世人则长期以来被“斧声烛影”这类解释太祖之死的假故事所蒙蔽。吴铮强先生在书中提醒读者,要注意一个预先知道了宋太祖死期的道士,他的预言暗藏了什么玄机?

  宋朝的宫廷政治一度被美化为兄友弟恭、夫唱妇随、父慈子孝、君圣臣贤的皇权政治典范,这是因为书写者们出于不同的动机,自觉不自觉地掩饰宋朝宫廷政治的本来面目,让“幸存者偏差”左右着人们的认识。在这本书中,作者致力于缜密比勘同一史事的文本差异,深度抉发为人忽视的旧史记载,着力钩考习见史料的隐微内涵,审慎参酌足资采信的今人成果,再经细心拼缀史实残片,适度运用逻辑推证,揭开厚重涂饰的两宋秘史。

  呈现出另外一个宋朝

  一心效仿武则天的刘后(刘娥),为何最后没称帝?宋徽宗能当上皇帝,是因为母亲死得早吗?被废掉并出家的孟皇后,还能翻身两次垂帘听政?她们和儿子之间的冲突,是怎样产生的?这些事情对宋代的历史走向有什么影响?党争政治悲剧,旧说多简单归因于书生清谈误国,把板子打在了文官身上。而事实上,宋仁宗以真宗唯一子嗣身份继位后,早先的储子夺嫡问题随之演变为后妃生育问题,并开启了皇太后垂帘听政时代——真宗刘皇后、仁宗曹皇后、英宗高皇后、神宗向皇后连续垂帘听政,在宫廷内部干预立储,如刘皇后冒认仁宗、曹皇后废立英宗、高皇后排挤哲宗的定策功臣、向皇后谋立徽宗、孟皇后支持高宗等等,引发了激烈而持久的帝后冲突,官员们不得不出于各种诉求形成不同的派系,也成了仁宗朝之后北宋党争的根源之一。

  退位老子企图另立朝廷,却被皇帝儿子软禁,最后一起沦为金人俘虏?宋孝宗为何会跳开二子,让三子当皇帝?父子矛盾,同样也困扰着宋代最显赫的家庭,深刻地决定着王朝命运的走向。靖康年间,宋王朝面临着多方面的内忧外患,而徽宗、钦宗父子却内斗不已。徽宗在赵桓明确为太子的情况下,仍然多处表现对赵楷的偏爱,引发了赵桓的不满,和朝臣对东宫动摇的猜测。谨小慎微的赵桓在金军大兵压境、徽宗被迫退位的情况下即位,积累已久的矛盾迅速激化。心有不甘的徽宗企图另立朝廷,更是遭到钦宗软禁,以致父子二人双双沦为金军俘虏,失去了北宋王朝延续的最后一根稻草。

  澶渊之盟时,强请皇帝亲征、战前喝酒谈笑的寇准为何这么“狂”?韩侂胄北伐事件中,金人要求杀死韩侂胄的说法是不是瞎编的?史弥远用村童取代皇子当皇帝的政治阴谋如何达成?本书里,作者通过皇帝、皇太后、太上皇、权相的权力斗争视角,拨开层层历史迷雾,回答了这些常常被人忽略的问题,重新构建两宋权力流动的底层逻辑。宫廷政治的视角给认识宋史具体问题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将宫廷政治这个原本被视作边缘细节的点作为主线来重述宋史,呈现了另外一个宋朝。

  在 · 线 · 阅 · 读

  武术界一代宗师——赵匡胤

  赵匡胤行伍出身,最后应募投入郭威帐下成为一名小校。不久,后周建立(951),赵匡胤被郭威从普通将校提拔为驻守滑州(今属河南)军队的副指挥使。但在出发去滑州任职前,赵匡胤结识了郭威的内侄、当时的开封府尹、后来的后周世宗柴荣,于是被任命为开封府的马军直使(骑兵指挥官),从而留在了京城。就这样,赵匡胤成为中央禁军的一员将领,开始了他辉煌的军事生涯。赵匡胤与鲁智深的早期形象非常接近,他们都是武艺高强、行侠仗义的军官。只不过赵匡胤生活在五代,趁某个机会当上了皇帝,而鲁智深生活在北宋末年,他只能去当和尚、山大王,然后接受朝廷的招安。《水浒传》开篇描述赵匡胤开创宋朝:

  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

  这正是说赵匡胤武艺高强,一根棍子打下了大宋江山。武艺是混迹行伍的基本职业技能,在五代社会甚至是一种生活技能。赵匡胤不只是成功的军官,还是武术界的一代宗师。在金庸的小说里,江湖第一大门派少林寺最经典的武术——少林长拳据说就是赵匡胤所创。少林长拳全称就叫“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亦称“太祖拳”。相传赵匡胤投入郭威的军队之后,就把平生武学结合在战场上的实战经验编制成三十二势拳法,用来训练士卒。后来赵匡胤发迹变泰,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昔日跟着赵匡胤习武的士卒顿觉身价倍增,便在民间传授“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宋初,少林寺住持福居禅师为振兴少林拳法,曾邀集当时全国十八家武林门派在少林寺切磋武艺,宋太祖长拳是其中之一。

  《水浒传》开篇出场而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王进,以及敢于跟鲁智深切磋武艺的林冲,他们都有一个威震江湖的军队职务——“八十万禁军教头”。小说中这两位“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原型,可能参照了赵匡胤在军队传授武艺及为禁军“殿前诸班”征兵的那段经历。

  青年赵匡胤力敌万人,是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好管闲事的侠客。由于在开封闯下大祸,触犯王法,被迫流落他乡,一路上惩治各地恶棍。当他来到山西太原时,遇到叔叔赵景清。赵景清在当地的清油观出家当道士,赵匡胤在道观住了几天。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匡胤发现道观中有一间紧闭着的殿房,里面有一个美丽的少女。一打听,才知道少女赵京娘被两位强盗抢到了这里,赵匡胤听了少女的悲惨遭遇,毅然决定把她送回家。途中遭到那伙强盗的袭击,赵匡胤将他们一一击退,平安地将赵京娘送回家乡。这个故事以少女自杀为结局,说父母见到赵京娘后想把她嫁给赵匡胤,赵匡胤拒绝,赵京娘为证清白自杀身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