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出版的《不主于经:〈国语〉与经学史的演变》一书是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张永路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国语》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也是经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作为一部经学边缘文献,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一直和经学处于缠绕的纠葛关系之中。本书以时间为轴,通过二者之间的互动变迁演化将之分为四个节点,以宏大的视角为我们清晰地展现了《国语》与经学互动的历史脉络,详细完备地呈现了其内在的演变机理。
《国语》自先秦时期成书之后,始终处于历代学者的视野之中,其学史具有完整的研究链条。在这个持续两千年的链条中,经学是《国语》学史演变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影响因子。《国语》一直被认为是国别体史书,但其作为经学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该书的主旨就是从“经学史视野下”出发。《国语》自两汉经学时代就被认作《春秋外传》,虽然在后世屡屡被指与《左传》无关,但这两种观点在历史上并存并行,一直到20世纪经学时代结束、现代学术建立之后,争论才告一段落。因此,对于整个《国语》学史的发展来说,经学史视角是不可或缺的。而通过经学史的观照,《国语》学史才能显示出其独有的价值,这种价值也是《国语》独具的。这部学术著作正是通过对《国语》历史定位变化、与经学时合时离的梳理,进而窥探整个经学史演变发展的内在机理。纵观整个《国语》学史,经史之间的这种摇摆在历史上反复发生。何以如此?这是《国语》学史无法回避的问题。经学的演化发展与各个时代的主导思潮密切相关,如两汉经学时代便与宋明理学时代的经学研究不同,而理学时代与清代考据时代的经学研究又不同。因此,经学史的研究需要跳出经学史,将经学史置入时代思潮的发展中进行考量。历代对《国语》认知变迁牵涉的并不仅仅是《国语》一书,而是整个经学史。对《国语》的认知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对经学的不同理解,对《国语》的定位摇摆也反映出了历代经学边界的变动。因此,从经学史的角度来梳理《国语》学史,不仅仅是对《国语》学史的整理和研究,更是以《国语》这一特殊文献为切入点对经学史的重新审视。
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该书在广泛收集历代《国语》研究材料的基础上,为《国语》学史的演变发展划定不同阶段,并总结各阶段的特征,尤其关注《国语》与经学之间在各个阶段的关联,在梳理《国语》学史的同时探究其经学史中的变动轨迹,借此归结出经学史演化的内在机理。全书将经学史视野下的《国语》学史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诸子时代、经学时代、理学时代、考据时代。第一章主要从文献学上对《国语》进行考察,以厘清《国语》的基本问题。第二章主要论述《国语》在诸子时代的编纂和流传情况。第三章重点探讨《国语》研究在经学时代的开启和兴盛。第四章主要讨论《国语》在理学时代遭到的质疑和重估的境遇。第五章重点论述《国语》研究在考据时代的复兴和革新。20世纪初,现代学术体系逐渐建立,新的研究方法被运用于辨析《国语》《左传》的关系问题上,终结了今古文经学之间的论争。全书视野宏大,贯穿古今,为我们展示了一部动态的《国语》作为经学的变迁史,也展示了经学史演变的进程与逻辑。从边缘进阶到整体,进而以缠绕的姿态来探究整体的演变,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本书具有三方面典型的学术价值与意义。首先,此书以经学史为视野展开对《国语》学史的研究。在经学时代结束、现代学术建立之后,《国语》并没有被完全纳入经学史研究范围中。即使在漫长的经学时代,《国语》也并非一直处于经学史视野之下。但是,这些都不能否定《国语》在经学史研究中的特殊性。历史上,《国语》长期被视为“六经之流,三传之亚”(唐刘知几语)。因此,以经学史为视野观照《国语》学史,不仅是对《国语》在经学史应有地位的正视,更能察见《国语》学史中的研究盲点。其次,以《国语》作为切入点分析经学史的演化发展。经学有着两千多年的发展史,其间依不同历史时期而呈现不同阶段特征,可以说是与时偕行的庞大体系。而《国语》是否被列入经学序列,也呈现出变动不定的特色。《国语》的这种变动与经学史发展相始终,因此将《国语》作为案例,通过分析《国语》学史的发展来透射整个经学史的演化,借此窥见经学史发展变迁的内在机理。第三,以思想史方法研究《国语》学史、经学史。一般来讲,《国语》学史或经学史都属于文献研究范围。但是,二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与各个时代有着密切关联。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国语》或经学会有不同的认知和判定,而这也是《国语》学史或经学史在每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特征的原因。此书将《国语》与经学置入时代背景中,以思想史方法将文本与社会时代连接起来,又对各个时期的社会时代思潮进行了串联、梳理。
全书观点新颖,论证翔实,逻辑脉络清晰,对《国语》这样一部边缘的经学文献进行了很有成效的探索,也让我们对两千年来的经学史演变有了整体的线性把握。这个研究思路和视角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也为我们方兴未艾的古代文献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