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兆瑞)昨天,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以下简称滨海—中关村)迎来7周岁生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落子”,截至2023年10月,滨海—中关村累计注册企业4800家,注册资本超过2000亿元,正由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试验田”,迈向为区域内科技型企业提供创新服务、应用场景支持的“丰产田”。
前不久,致导创新(天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致导科技)向滨海—中关村提出了扩建新厂房的意向。“自2017年入驻以来,我们在这里实现了航电产品从基础研发到整机量产的飞跃。”致导科技副总经理李治国告诉记者,他们计划新增整机生产车间并添置研发设备,至少需要3000平方米的空间,突破了场地瓶颈,预计每个月无人机产品的生产能力将由现在的40架提升到100架。
致导科技的发展并非个例,通过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搭建的“北京研发、天津转化”产业桥梁,一批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形成了京津协同发展格局。科芯(天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北方最大的生态农业产业链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零氪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发展成为国内最早、规模最大的重症肿瘤医疗大数据及健康管理服务商,天津威努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成为国内工控安全领域领军企业……
眼下,位于滨海—中关村内的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正加快建设,项目桩基工程和土方开挖等已完成,钢结构主体完成60%,预计2024年6月底前,完成自持部分产业用房建设,明年三季度项目整体完工并投入使用。
作为我市首个成规模M0新型产业用地项目,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一期工程建筑面积17.4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有效降低企业初期的投资和置业成本,打造有利于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类中关村生态体系”,形成具备京津冀协同特色的产业集群。
“可定制厂房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的王言子博士告诉记者,学院计划在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高水平实验室服务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但普通厂房的高度无法满足大型实验仪器的需要,“园区提供定制化服务,将部分空间首层与二层打通并加强地面承重能力,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办公室主任陈强告诉记者:“今后,产业园将按照三分之一市场化租赁、三分之一定制长租、三分之一企业自建的开发建设模式,以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及科技服务为主导产业,融合研发、中试、检测、无污染生产等新型产业功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满足创新主体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研发、小试、中试全链条的孵化转化,打造京津冀创新成果转化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