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起独轮车、手持木犁,一群孩子化身“小农夫”,在田地里学习使用传统农具……这是北辰区小淀小学师生开展的趣味农耕体验活动。
很多知识和道理都来自劳动、来自生活。引导孩子从小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提高劳动能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和成长。据《半月谈》报道,现在有的孩子葱蒜不分、麦稻不分,有的小学生不会整理书包、不会叠衣服,一些五六年级的学生甚至不会系鞋带。“妈妈根本不让我劳动,就是让我好好学习,把作业写完就行。”一名三年级学生的话,反映出部分家庭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轻视。
当下,重视劳动教育已经成为共识,但怎么做才能让教育成果入脑入心,成为摆在家校之间,乃至整个社会面前的新问题。劳动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的连续过程,即便课程开设在学校,大量的实操仍然依赖于家庭。如果家校之间不能有效衔接,孩子在课堂上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学习了各种技能,回家后却无处实践,再生动的劳动课也难免沦为“走过场”。
不能让劳动教育从学校出发,却在家庭里“走失”。推广劳动教育并不是单纯为了教学生洗衣做饭,传授某项谋生技能,育人才是根本。通过多种劳动让学生体验亲手创造美好生活的乐趣,培养他们统筹安排、动手实践的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性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才是劳动教育的深层次意义。
当一堂劳动课从校内教育变为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才能在每个孩子心中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