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11月08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一度
“课间圈养”,夺走的不只是10分钟
张玥

  打球、丢沙包、跳绳……课间10分钟本是学校里富有生气的景象。但如今在一些学校,“这里的操场静悄悄”,大多数孩子除了去厕所,就坐等下节课开始,课间活动变成了“课间圈养”。近日,山西一名老师在网上吐槽此事,引起许多家长共鸣,成为网络热点话题。

  是孩子们不想出去玩吗?并不是。“学校不让出教学楼”“课间基本只是喝水、上厕所”,从孩子们的说法能看出,显然是学校管得严。这样的管理似乎越来越流行,被一些学校称为“文明休息”。但“文明”有了,孩子们应有的课间活动不见了。学生们坐了一节课,本应该在这10分钟里活动活动、调节缓冲一下,如果随意加以限制,不仅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违背孩子们的活泼天性。

  但校方也叫苦,课间打打闹闹、上下爬楼,出了安全问题怎么办?如今孩子们都“金贵”,稍微有点闪失,有的家长就不依不饶,学校可负不起这个责任。别让孩子出事,别让家长找事,别给自己惹事,是一些学校的“三事”原则。总之,没事就是好事。如此“安全观”之下,严加限制课间活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鼓励学生开展正常的课间活动和保证学生安全,其实并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做好应有的安全保障工作、对学生进行必要安全教育的前提下,应该把拧得过紧的“安全阀”松一松,还孩子们应享有的课间自由。正如有的家长所说,孩子在家里磕磕碰碰也属于正常现象,没必要因噎废食。预置安全措施、精细化安全管理,这样又怎么会“给自己惹事”呢?

  当然,这种改变也需要家长给予学校足够的支持。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有一点微不足道的小闪失,就要学校和老师担责任,甚至闹得满校风雨。这样只能增加校方不必要的压力,迫使学校采取保守的措施。但由此牺牲学生课间活动的权利,产生的代价,其实最终还是由孩子来付,是双输的局面。

  培养一个高素质的孩子,需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该读书的时候安安静静在教室里学习,该玩耍的时候痛痛快快在操场上活动,这才是青少年时期该有的样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