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去听了一场演唱会,发现来自外地的歌迷很多。耳边总有人在商量演唱会后的安排,“明天去西北角吃早点吧”“沿着海河骑行怎么样”……
如今,许多人乐于为一场演出、一个展览、一个讲座而“奔赴一座城”,但一方水土之中,值得跨城奔赴的,岂止是一个展演活动?明星大腕儿能引来流量,风情与底蕴则能把“流量”变成“留量”,变成再次来游玩、体验的“常量”。精心雕琢一座城,从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发力,丰富文化旅游供给,才能让游客感知到“诗和远方”,产生更多“到此一游”的期待。
雕琢,是一种精细的打磨,靠的是对历史文化元素的深入挖掘,也是表现形式的创意表达,是商文旅等不同产业的跨界融合。这些,都需要在新意上着力。当一座小洋楼与一场“阳台歌剧”、一台沉浸式话剧结合起来,历史文化就能更生动地活在当下;当一个地标性的商圈,让人同时感受到“南北舟车,并集于天津”的商业文化基因与时尚潮流元素,就会形成独特的消费氛围。说到底,我们并不缺少资源禀赋,如何去更有力地激活潜藏其中的文化价值,还要多费思量、多加尝试,多和游客深入互动,如此,才能为这座城市增添更多吸引力。
这种雕琢,要把功夫下在平时,不能等到有特殊活动的时候才想起来去配套,那样既无法提升文化旅游供给的品质,也难以展现出强烈的吸引力。抠细节、补短板,将资源、空间、产业融合在一起考量,丰富业态、创新模式……“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当一座城市带着做足的“功课”迎接八方来客时,就会让人吃得开心、住得舒适、行得通畅、购得愉悦,享受到丰富的体验感。
一场演出、一个展览,不是一座城市中可“天天见”的景象,但城市拥有的风景和底蕴、提供的服务,却是常态化存在的。在这些方面发力,让奔赴一座城的人留得下来、感受到更多美好,城市就拥有了“留量”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