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热点追踪
纪录片《中国救护》总导演谈幕后故事 ~~~
非遗薪传~~~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10月1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点追踪
纪录片《中国救护》总导演谈幕后故事
当120警笛响起 为生命争分夺秒(图)
本报记者 张洁

  近日,大型院前医疗急救纪录片《中国救护》在天津卫视播出,纪录片聚焦天津、重庆、杭州三座城市一线急救工作现场,将镜头对准了急救人员,他们每天都在与死神赛跑,为了每一个生命而努力。该纪录片由哔哩哔哩与西安笃影文化联合出品,人民卫生出版社监制,天津、重庆、杭州三地卫生健康委员会支持、三地急救中心协助拍摄,并获得中国医学救援协会行业支持。

  《中国救护》通过24小时纪实跟拍,真实记录急救现场的工作状况,呈现了120急救人员临危受命、争分夺秒的专业与热忱。日前,该片总导演任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了那些温暖动人的故事。

  跟随镜头

  直击120急救现场

  我们每个人都听到过120急救车的警笛声,《中国救护》从救护车到急诊室,揭开急救现场的神秘面纱。任茹是这部纪录片的总导演,她说:“2017年,我们曾参与《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的拍摄。《中国救护》从2020年开始筹备,2022年正式开拍。120急救是一个完全突发的情况,深入到家庭和医院,这个主题的故事会有比较强的冲突性,因为救护车是一个小型的舞台,一辆车里能坐六七个人,面对的情况都是突发的意外或者是突发的疾病,人在这个时候的状况是非常真实的。”

  急救医生的排班制被称为“白夜休休”,一个白班加一个夜班,再休息两天。在拍摄期间,摄制组跟拍的救护车,忙的时候一晚上要出诊13趟,处理一个病例大概需要一个小时,医护人员全部满负荷工作,经常是把上一位患者送到医院,还来不及回到急救调度中心,就要去下一个地点了。任茹说:“在这种高强度、连轴转的岗位上,专注、冷静是急救医护人员最基本的素质,我们很佩服急救医护人员调整情绪、应对压力的能力。”

  在急救车中进行纪录片拍摄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从120调度中心、急救车厢,到医院急诊部,进行多地多机位拍摄,再加上使用Go PRO等纪实摄像头和医生胸前的纪实小摄像头,总素材量非常大。任茹介绍,摄制组总共拍摄308天、超过600次急救任务,仅实拍素材量就达到了196T,近40个故事,融合成9集内容。

  导演团队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拍摄策略,他们设立了A、B两个拍摄小组。A组主要负责跟随救护车出警,捕捉现场的真实情况,B组则完成医院的拍摄。任茹透露,团队之间的沟通是拍摄中遇到的一大难题,由于现场导演在紧张的拍摄过程中无法立即判断素材的好坏,也没有审看素材的时间,因此无论是A组还是B组,他们都无法确定到底拍到了哪些镜头。任茹说:“在现场的人可能觉得拍到很多内容,但在后期剪辑时,仅仅缺少一两个镜头就可能导致整个故事的精彩程度大打折扣。”

  由于素材的拍摄量大,素材往往显得杂乱无章,为解决这个问题,三地导演写了许多手记,对整个案例进行恢复。任茹说:“我们对每个案例都有一个评分,如果评分是C级,可能是因为患者不太配合或者这个案例本身比较常规,我们会放弃。B级以上的案例我们都会追踪。”任茹讲了幕后的一件事:“我们在重庆的导演组,一开始发过来的每一个案例都是A,这让我十分诧异。但那位导演说,因为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透过救护车这扇窗,看见了人生,每一个案例背后的故事都让他觉得值得记录。”

  用情感串联

  平凡而生动的故事

  在第一集第一个案例中,一位天津的老人在办公室突然晕倒,紧急关头老人的两位同事轮流替他进行心肺复苏,为120急救人员争取了时间。老人家属赶到医院时,要感谢120的大夫,但此时急救小组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离开了急诊室,无法与家属碰面。这个案例让大家看到了急救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老人的成功抢救不仅展示了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高超技艺,更体现了社会的温暖和人性的光辉。

  摄制组在天津大约拍摄了四个月的时间,这个故事是在决定收工的那天拍摄的,也是天津拍摄组拍到的唯一一个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的案例。任茹说:“由于120的电话和派单是随机的,天津的急救站点非常多,摄制组的站点遇到怎样的案例其实无人能预测。申润坤医生工作经验丰富,她说,像这种病例,患者经过急救恢复神志,在急救车上就能与医务人员对话,这还是她第一次见到。所以这个案例拍摄完毕后,我们所有人都非常高兴。这种激动不仅仅是完成了工作的激动,还是救了人一命的激动。”

  “意外”“挫折”“无奈”“治愈”……《中国救护》用九集故事串联起一个又一个平凡却生动的人间缩影,也让人看到了急救人员在紧急情况下保护和拯救生命的决心和勇气。每集中包含4—5个故事,通过情感来串联,使每个案例都具有独特的意义。例如,在第一集《须臾人生》中,尽管都是紧急的心梗情况,但也讲述了一个轻生女孩的案例。医生许媚第一时间选择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耐心安抚,展现了女性院前急救人员细腻和体贴的一面,也让观众感受到一线急救人员全心全意守护生命和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生命至上的初心使命。

  大多数报警往往由家庭端发起,第二集《心安之所》从急救医生的视角去看患者与家的牵绊。在120急救过程中,通常都会对紧急情况做出快速反应。然而,一些看似不严重的情况其实也是120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九集《用力生活》展示了不同人在疾病面前的人生态度:奶奶在家吃螃蟹倒地昏迷,女儿赶紧拨打120,医护人员赶到时奶奶恢复意识,反而责怪女儿大惊小怪,连医生都被“老小孩”逗乐;卧床老伴儿昏睡多日,老奶奶坚持要自己陪护,全家只有老奶奶最了解老伴儿的情况,哄着老伴儿吃药,悉心照顾陪伴;一位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医生劝其要就近就医,大哥心态很乐观。任茹说:“虽然疾病对他的生活有影响,但他仍然积极乐观地生活。”

  任茹说:“通过这样的编排方式,我们希望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急救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感受到他们在平凡岗位上所展现出的伟大和坚韧。同时,也希望这些故事能够唤起观众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急救人员的敬意。无论是面对生死考验还是对病人的牵挂,急救人员都在默默地守护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除了备受大众关注的社会议题外,与大众息息相关的日常急救知识在《中国救护》中同样随处可见。《中国救护》将日常相关的医学常识、急救技巧融于整个纪录片,并透过更轻巧、温暖的形式将知识点输出给观众,让更多人在被善意治愈的同时,了解和掌握疾病、意外发生时“急救的正确打开方式”。节目邀请了专业的医疗专家把关,任茹说:“专家会指出哪些地方不够规范,我们应该规避掉;哪些知识是观众需要了解的,以便在家庭生活或日常生活中能够应用到。”

  在纪录片中,如果出现了医学常识的名词,片中会在左下角添加与医疗相关的知识。此外,B站开设了“救护小课堂”的专栏。任茹说:“例如,在低血糖的情况下,我们有专业的申润坤医生为大家讲解低血糖应该如何处理,以及一些家庭适用的急救方法。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观众在欣赏纪录片的同时,也能学到一些实用的医学知识和生活技巧。”

  生命的坚韧

  善意的传递

  《中国救护》中的急救工作者,他们分别来自天津、重庆、杭州这三个城市。在启动项目之初,节目组做了大量的调研,访谈了上百位一线急救工作者。任茹说:“三地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都与我们进行了会面,他们向我们分享了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印象深刻的事情,包括他们认为最有代表性的案例等。我们会选择那些我们认为最适合拍摄的人去跟踪拍摄。”

  在纪录片中,来自天津的申润坤医生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任茹说:“申医生性格沉稳,医学知识扎实,她在处理紧急情况时表现出色。她在工作时给人的感觉是温暖舒适的,她的到来就像给家属和病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司机张冠霖是一名退伍军人,他身上散发着坚毅的气质。在我们初次与他接触时,他站起来向我们敬了一个军礼,这让我们感到非常意外。然而,在接下来的拍摄过程中,我们发现张大哥是一个非常懂得用天津方式解决问题的人,他特别善于倾听,他的冷静和善解人意让我们深感敬佩。”任茹说,“静脉开通是一项考验护士技术的高难度操作,而且又要在救护车上进行,护士张皓年纪轻轻,让人容易对她的经验和技术有所怀疑。然而,她自信地告诉我们,她在儿科工作过,车辆的颠簸对她来说不算什么。她让我们对年轻一代的护士充满了信心。”

  任茹透露,起初他们对天津案例的拍摄效果并不太满意,因为另外两地的拍摄中,观众看到的往往是情节比较紧张、抓人眼球的刺激场面,直到处理一个案例时,她改变了这种看法。这个案例发生在天津静海的刘祥庄村,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前一天。急救人员从环湖医院接回了一位脑出血严重的老人,老人已经完成了所有必要的治疗,需要回家静养。任茹说:“老人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医院收拾东西,女儿则坐着救护车把母亲送回家。真正让我们震撼的是,当急救车驶入刘祥庄村时,他们家门口站了几十人来接老太太回家。当老太太下车时,他们嘘寒问暖,许多人都流下了眼泪。她的女儿安慰他们,‘我妈这不挺好的吗?谁也不许掉眼泪。’”

  任茹介绍,纪录片第一集的第一个故事和最后一集的最后一个故事都是在天津发生的。在最后一集中,50多岁的张大哥给任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急救人员和张大哥说再见,他说:“最好以后别再见。”当节目组再次联系他时,他的父亲已经病危,治愈希望渺茫,他思虑再三,决定放弃治疗,不让老父亲再遭罪了,他把父亲又带回了家,而他的哥哥也需要他回家照顾。他说:“人跌到底了,然后就该上来了,也别把这些事看得太重。”最后,张大哥对着镜头跟摄制组笑了笑。

  120救护车上的医生有着严格的准则:只要有人报警,他们就必须出警。《中国救护》的镜头所聚焦的是最容易被大众忽视,同样也是情况最紧急的环节──院前急救。任茹说:“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大,在拍摄中他们没有摆出任何架子,也没有试图展示他们的高超医疗技术。120急救不仅仅是救治和护理这两个方面,还包括对患者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他们致力于让病患感受到关爱和温暖,他们更容易与患者产生共鸣,这对我们的内容创作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在《中国救护》里,观众不仅会看到各种与死神赛跑的高燃瞬间,也会看到尽全力施救后仍无力回天的无奈。这些关于病人求生的勇气和战胜死亡的意志,急救人员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病患及家属的善意,都被《中国救护》的镜头一一记录并呈现,以不动声色地穿透力与辐射力,直击社会痛点的同时,也直击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医疗题材的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压力大,摄制组跟随三组急救医护人员,在短时间内见证了太多生死时刻。这是一部生猛、朴素的纪录片,是不加修饰的人生。任茹说:“当你看到这么多人因为疾病或意外而离世,许多人都渴望拥有活下去的机会,我们想向大家展示生命的坚韧。我们一生中拨打120的时间是短暂的,困境是暂时的,我们希望观众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更加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并努力过好每一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