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10月1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讲述
十一卷本《曹禺全集》出版
呈现一个完整的曹禺(图)
本报记者 何玉新
《曹禺全集》首发式现场

  1910年9月24日,曹禺在天津出生。今年9月24日,纪念曹禺诞辰113周年座谈会暨《曹禺全集》首发式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举行,同时这也是“第八届北京十月文学月”主题活动之一。《曹禺全集》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钱理群、方锡德担任学术顾问,王风等十三位学者组成名家团队担纲主编,收录了迄今为止发现的所有曹禺作品,共十一卷。活动现场,主编团队代表介绍了编辑思路和幕后故事,专家学者对曹禺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入讨论。曹禺先生是一座丰碑,《曹禺全集》让大众进一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经典的震撼,并从中汲取更多的力量。

  他的剧作对声音特别敏感

  王风,《曹禺全集》主编,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副所长。

  文学界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所谓“鲁郭茅巴老曹”,曹禺显然是因为在话剧剧作方面的杰出成就而被列入其中的。但曹禺不仅是剧作家,还是演员、导演、戏剧教育者、剧院管理者,涉及话剧的方方面面,综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曹禺”。

  曹禺跟郭沫若、老舍有一个重要区别──郭沫若、老舍写剧本不会特别考虑台上的事情,写完后就交给导演、演员了。但曹禺不同,他有着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脑子里先装了一个舞台,一部戏从头到尾怎么演,他写作时就已经有了完整的想象。因此他在剧本中会不厌其烦地交代布景、灯光、动作,甚至角色的心理活动等,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一个没有经验的学生剧团,只照着剧本上台表演,也基本可以完成。

  曹禺有很多改译剧。他翻译的西方名剧有很多改动,从普通翻译原则上看,这是会引起非议的。而他之所以坚持,是因为这些改动可以更好地适应舞台。无论创作还是改译,他工作的目标都是舞台,而不是纸面上的文本。

  我们花了六年时间编《曹禺全集》,文献方面的工作做得比较扎实。曹禺作品的版本之复杂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只要有出版的机会,他就会对作品进行改动。不仅因为时代背景,也因为他在每个时期对舞台的感觉都不一样。相对文字来说,曹禺对声音更加敏感,因此经常很随便地使用同音字,修改台词时则会很精细地调整虚词和标点。

  曹禺的各类文章并未全部公开发表,因此,新版《曹禺全集》的出版也不意味着文献收集整理的结束,将来一定会有人做出更完善的工作。

  他的第一篇小说仍不完整

  田露,《曹禺全集》责任编委,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我是《曹禺全集》第八卷的责任编委。后面八、九、十这三卷收录了曹禺的小说、诗歌以及各类文章。我们以现有的工具书和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全面搜索了曹禺在各个时期写作的、散见于报刊上的文章。我们还通过“孔夫子旧书网”搜寻到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参加各类会议的油印本《发言集》,以及北京人艺、中央戏剧学院的内部档案资料。收录到全集中的还有曹禺三次出访的英文演讲稿。上世纪40年代他和老舍去美国访问时的英文演讲稿,是从美国当时出版的英文刊物中找到的。上世纪80年代曹禺出访英国、美国的英文演讲稿,是由家属提供的、用老式打字机打出来的纸本。

  也有遗憾的地方,比如第八卷第一篇是曹禺创作的唯一一篇小说,也是他以“曹禺”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作品──1926年在天津《庸报》上连载的《今宵酒醒何处?》,一共连载五期。我们发动各种力量,在各地图书馆一路找下去,又问到日本、美国,找了三十几个地方,结果只找到了两期,很遗憾,没能呈现出这篇小说的全貌。

  他塑造人物时投入了巨大情感

  万方,著名作家、编剧,曹禺先生的女儿。

  作为女儿,我了解的曹禺是生活中的爸爸;同时我也是一名编剧,曹禺的剧作引领、熏陶、感染了我,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觉得曹禺的价值,或者说我爸爸一辈子生命的价值,就在他的这几部剧作上,在他塑造这些人物时投入的巨大情感中。而这几部剧作是要在舞台上才能全部展现出来的。

  新版《曹禺全集》的出版,代表了大众对曹禺的认可,非常有意义。同时这套书也让我再次认识了曹禺,再次认识了我的爸爸。按说我应该是最了解他的人,但粗略读过这套书之后,我发现有很多事是我未曾了解的。我爸爸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虽然他的一些文字可能受到了所处时代的影响,但他说的很多话,尤其是关于戏剧的话,都是很有价值的真知灼见。我会慢慢地读。

  他把中国话剧带到世界戏剧前沿

  李锡龙(李扬),南开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

  有一个现象:郭沫若先生和老舍先生的剧作,北京人艺演的比较多,其他院团演的不多;而曹禺先生的剧作,各个省的剧院,各个大学的大学生社团都在演。何以如此?这是值得演艺界、戏剧研究界、文学创作界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曹禺先生对人的命运的关注最为集中,最为深切。他喜欢写人,也没有把作品局限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而是放置在更为宏大的人类生存的背景下。

  曹禺先生扎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他对中国戏曲非常熟悉;对西方话剧,包括从古希腊戏剧到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等剧作家也都非常熟悉。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物形象,创作出了能够在世界戏剧界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品,把中国话剧带到了世界戏剧发展的前沿。

  戏剧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有限的空间里讲出完整的故事。长篇小说可以把一个人从出生写到年老,但戏剧不可能。而曹禺先生创造了一种方式──舞台上的人,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影子,几个人对照起来,便呈现出一个人的完整世界。我把这种手法称为“代际同构”。曹禺先生的剧作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巅峰。

  新版《曹禺全集》的校勘、校注都非常详细,学术性很强,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我讲一个小的细节,《雷雨·序幕》中曾提到巴赫的《B小调弥撒》。这个曲名从初刊本到后来各种版本都有些误差,很多研究者并没有注意到,新版把这个问题校正过来了。其实,这个问题很关键,甚至影响到我们对《雷雨》主题的理解──曹禺先生之所以写出曲名,并特意讲应从哪段开始放,这是他的精心设计。序幕的结尾,侍萍慢慢跪倒在舞台中央,一束光打在她的身上。此刻的舞台恍若一个祭坛,将《雷雨》的悲悯情怀发挥到了极致。新版《曹禺全集》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可能引发人们进一步的思考。

  他是一个童趣满满的人

  刘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我和曹禺先生有过特别难忘的一次接触。那是1985年10月12日,曹禺剧本《蜕变》学术研讨会上,他为我在《蜕变》这本书上签了名。更重要的是,签完名以后他问我:“你带本子了吗?我再给你写一句话。”我赶紧拿出一个很普通的本子。他接过来打开,郑重地写下一句话:“刘勇同志,让我们携起手来为祖国建设四个现代化而共同奋斗。”这句话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不太理解,其实这是那一代人的情怀。他们把国家、人民看得比天还大,比自己的一切都重要。

  还有一件事,让我间接感受到曹禺先生的人格魅力。我在一部关于曹禺的纪录片中看到这样一个镜头──游园会上,曹禺先生兴奋地与一个小男孩对着跳。小男孩跳得很高,曹禺先生跳得更高。平时曹禺先生给人的感觉是沉稳冷静,如果不是看到纪录片中的情景,很难想象他是这样一个童趣满满的人。

  曹禺先生的话剧始终有一个本质的东西,就是人物命运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之中,我们看到了曹禺剧作的诗意。这种戏剧冲突不仅仅属于莎士比亚和莎士比亚的那个时代,也属于曹禺和曹禺的那个时代,还属于今天乃至明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