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投资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从投资的供给效应来看,投资能够以资本要素的形式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影响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特别是推动创新、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提升的投资,能够产生有效供给,优化供给结构,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从投资的需求效应来看,投资本身即为一种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需求能够通过乘数效应对经济增长起到杠杆作用。因此,合理有效的投资能够推动供求两端共同收益,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加速从工业社会向数字社会演进。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运行动力轴、数字产业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扩大对重点领域的投资,精准发力,注重投资的质量和效能,形成有效投资,成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有效投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稳定经济增长的“压舱石”、释放发展潜力的“催化剂”,提升社会就业的“增容器”。微观层面,扩大有效投资能够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供给质量,形成有效供给;中观层面,扩大有效投资能够优化供给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高级化发展;宏观层面,扩大有效投资能够改善经济发展预期,稳定经济增长,释放发展潜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 正确理解有效投资及其新时代的功能
“有效投资”是指投资回报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资本形成率较高且投资乘数效应显著的投资。一方面,有效投资要注重投资数量的合理性,避免投资不足或过度投资。在投资数量上,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投资数量最优,投资效率最大。但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的投资数量因最优化实现原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对公共投资而言,投资数量取决于边际社会收益与边际社会成本之间的关系,当公共投资的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时,投资效率达到最优,在投资主体上更侧重于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而言,投资数量取决于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私人成本之间的关系,当私人投资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投资效率达到最优,在投资主体上更侧重于民间投资,包括企业投资和金融投资。另一方面,有效投资要注重投资的质量和效益,降低投资的风险性,避免低效投资和无效投资。通过构建最有效的投资组合,确定不同投资的有效边界,保障在不增加风险的情况下无法获得额外回报,达到最佳的资本组合,实现投资报酬最高而投资风险最小。
新时代有效投资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有效投资是通过新增固定资本,增加投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促进财富的创造。二是有效投资通过精准投资,提高投资质量,形成优质资产,带动关键领域的创新升级,提高现实生产力。三是有效投资可以通过盘活存量资产,提升投资效益,补齐各领域的短板弱项,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促进社会就业、可持续发展。
二 当前扩大有效投资的难点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消费低迷、有效供给不足、进出口放缓、经济预期减弱等问题,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抓手。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从“补短板”和“促升级”角度,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等多个角度入手找痛点难点。
基础设施投资短缺严重,难以支撑可持续发展
受疫情影响,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缓慢,2022年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从整体情况上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仍处瓶颈状态,对整体投资贡献减弱幅度较大,特别是既要维护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替代又要铺设数字经济发展的必要社会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投资,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不断增长,负债率持续上升,基础设施投资资金难以或无法落实,基础设施项目资金缺口不断增大,成为制约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此外,民间资本投资一些基础设施领域还存在一定的进入壁垒,其推进空间有限。
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来看,投资难以平衡“补短板”“促升级”
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效投资要精准聚焦重点领域,着力解决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充分发挥投资在“补短板”和“促升级”的突出作用。从国内发展来看,当前,我国不同领域投资不均衡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在一些投资收益较高的领域重复投资、过度投资、无效投资问题严重,而在经济发展的薄弱领域,由于投资周期长、投资收益不确定等原因,导致投资意愿不强、投资资金不足。“补短板”投资即是要聚焦国内经济发展的薄弱领域进行投资,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通过有效投资,疏通国内循环的堵点,畅通经济循环,推动经济发展。从国际对比来看,我国在一些领域依然存在着“卡脖子”问题,创新能力不足、国际竞争力不强。“促升级”投资即是要聚焦国内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进行投资,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通过有效投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的动能、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此外,有效投资还要注意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提高公共投资效率、发挥市场机制促进民间投资发展、促进国内外双向投资发展等方面问题。
从推动高质量发展来看,投资领域协同乏力
高质量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也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协同发力的发展。在创新发展上,近年来,我国的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和科研成果产出水平不断增长,2022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同比增长10.42%;科技成果登记数同比增长7.21%。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创新投入强度、研发投资结构以及成果转化率等方面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基础研究投入水平过低,二是创新投入效率不高。三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四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协调发展上,产业投资结构不合理,制约协调发展,尤其是制造业投资相对不足。虽然2021—2022年制造业投资增速有所回升,但仍处在较低水平。在绿色发展上,高能耗、重污染的低端技术产业占比仍然较高,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投资不足,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结构存在偏差。在开放发展上,我国利用外资规模不断增大,但增速下降,且外商投资区域分布不合理。此外,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发达国家的优势产业投资不足;对外投资的区域分布不均衡,亚洲国家占对外投资的比重较高。在共享发展上,在医疗卫生领域和老龄化领域的投资不足,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不均衡。
三 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
针对有效投资表现出一些新的“短板”问题,要精准把握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组合,利用组合投资优势,发挥投资效益,紧紧扭住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谋划实施一批创新驱动的国家重大产业基础性工程,不断满足人民新需求,合理扩大有效投资,要聚焦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要兼顾“补短板”和“促升级”精准有序,既利当前又利长远,培育一批牵引新领域新赛道新模式的产业变革的工程生态,以有效投资牵引和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铺设数字社会基础设施,提高有效投资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数字社会基础设施具有工具性和产业性的特征,要全面科学评估投资项目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又要发挥项目投资的乘数效应。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投资,不断提升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在数字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资,适度提前开展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夯实新一轮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大产业投资,强化产业基础工程,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带动装备制造等行业投资,重点关注“卡脖子”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强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性。同时,要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围绕区域发展战略中的短板,加大生产力整体布局投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乡村建设行动,形成城市群、都市圈和新型城镇化优势互补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二是根据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补科技创新短板。一方面要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通过设计奖励、补贴和优惠贷款等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流向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领域,增强长期投资动能。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资金,虽然不能直接形成固定资产投资,但能节约企业在其他领域的投资资金,减小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压力,一旦实现技术突破,将会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注重基础研究领域的资金投入,显著提高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在研发经费支出中的比重,增强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在基础研发方面的创新能力。
三是建立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增加公共服务的有效投资。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是调动各类市场能动性的关键,是公共产品有效投资的主要途径,所谓普遍服务是指市场、社会主体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可获得性、全覆盖性、公正性、均等性、可持续性。包括三方面内容:人文社会普遍服务体系、产业社会普遍服务体系以及信息知识社会普遍服务体系。人文社会普遍服务体系是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权、发展权与自由迁徙权等基本权利,是实现社会公平、和谐发展和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基础。产业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既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必需的能源供应和生产资料,又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提供这类服务时,要坚持公共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相结合,既要坚持为产业发展服务,又要通过市场机制来改进治理效率。信息知识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包括信息的社会普遍服务、知识的社会普遍服务以及知情权的保障体系。它可以提高“契约”的执行效率,减少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有效创造社会资本积累机制,营造人们共享知识和财富的氛围。
四是通过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优化环境补民间投资约束的短板。一方面稳定投资预期,做好对共同富裕、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碳达峰碳中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重大政策及相关监管政策的解读和宣传,稳定企业投资预期,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另一方面继续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拓展有效投资空间,适应消费升级、创新发展和民生企盼的需要,加大对新业态新模式、新型基础设施及应用场景、民生短板领域的投资。实施投资主体公平原则,市场准入机会均等,这样就可以充分激发各类投资主体活力,进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五是改善投资方式,强化投资带来的产业关联衍生效应。形成一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好的优质投资资本,既能够稳增长,也能够锻长板,增强经济的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够补短板,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