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本套图书,是王蒙先生数十年来研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部重要作品,首次以“解读传统文化经典”为主题汇集并整体推出,共12册,总字数400万字,涉及《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以及《红楼梦》等传统文化经典作品。
书中,他依靠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将“六经注我”发挥到极致,对传统文化经典进行解释、分析、体悟、讲述、发挥,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精神资源,打通古今生活源流和经验教训,让传统文化中的美好与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对接,在我们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上继续焕发光彩,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力量。
中华文化是一个富矿,从中能够开垦出更多资源,能够丰富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体悟。我们可以从儒家的仁政、王道(即政治文明)中加深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解;从恕道、礼治以及老庄的学说中加深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解;从仁的教育、美德的重视中加深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理解与认同。所有这些虽然和现在有所区别,但都有相通之处。
第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古代的中国梦就是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是《礼记·礼运篇》里讲的“大同”,是中国古代非常高级的中国梦。不仅孔子儒家学说这样讲,道家学说同样也有类似的讲法:“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认为,有余的应该稍微往下压一压,要帮助那些弱势的人和群体,这不正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思想吗?老子的无为而治的理想,客观上带有为被压迫被剥削阶级说话的性质,其实与国家消亡、政党消亡的共产主义理想遥相呼应。天下大同的观念,落实为我们的价值认证,可以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团结起来的一个重要理念。孙中山先生当年提出来“以建民国,以进大同”,他也把“大同”当作最高的理想。可见,与欧美许多国家不同,中国的知识界比较容易接受共产主义理念,并非偶然。
第二,价值观是一种心性之学。价值在哪里?传统在哪里?在人们心中。我们讲道德、仁义,首先要学着把心治好、培养好、陶冶好、塑造好,让心性充满价值认定,达到高度的自觉和自律,达到慎独的状态,即使是一个人独处,也要用自己所信奉、所接受的价值观来行事、选择。如果建立了以仁义为特色的心性,就能从根源上消除荒谬,消除反人类、反社会的种种可能,消除黑暗和愚昧。
从小到大,从内及外,从家庭、孝悌开始,做到忠恕、恭谨、诚信,以仁统领精神走向,用孔子的话就是“吾道一以贯之”,用马克思的话就是“目标始终如一”──一个是从结构上看,仁义道德是核心;一个是从发展上看,对于仁义道德的坚持恒久如此,这都叫做一以贯之,即以一个核心的观念把价值选择和坚守贯穿起来。
当今我们倡导、研讨、发扬核心价值观,成败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把所提倡的观念与人民心中的好恶臧否、真情实感结合起来。价值观不仅仅是一个用于讨论的话题,更不能仅仅是一个举手表态的问题,而是一个心性的问题。
为了和人心相结合,就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同时又能够做到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所寻求的价值,不是自我封闭起来的价值,不是一个浅显的口号,而是带着这些价值和美好的心性向全面小康发展,向改革开放发展,向现代化发展,不是停滞,不是复古,而是开拓与创新。
第三,仁、德、礼、义、廉、耻的治国思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仁政与礼治的提倡,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对于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正是当下所讲的政治文明。中国过去讲“身正则天下正”,历史上虽然在权力的制衡方面没有一套成功的经验,我们也一直都在讨论怎样能够实行更有效的对权力的监督,但是看中国的历史,道德监督、文化监督仍然存在。不要以为皇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是这样的。如果看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与卜键的《明世宗传》,人们会大为惊奇:皇帝有时候想做一个事儿,底下老臣跪一片,全反对。所以这种文化监督、道德监督是中国政治的一个特色。当然,不能仅有这个,我们还必须以法制、制度的监督为基础。仅仅强调道德,不足以解决我们现实中面对的许多问题,却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古人说“身正则左右正,左右正则朝廷正,朝廷正则天下正”,就说明我们一直要求执政者能够首先起道德示范的作用,首先有教化的义务,这是中华政治文明的核心主题。今天来说,越是领导干部就越要成为践行核心价值的模范。老子讲“行不言之教”,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身教胜于言教”。权力要关在法律与制度的笼子里,也要关在道德与文化的笼子里,这样就从“不敢”上升到“不想”了。
传统文化中关于这方面的美好的词句、说法和思想太多了。比如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还认为能够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那就是圣人。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与自省吗?老子也是最反对贪腐、纵欲,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还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就是爱民,俭就是节俭,“不敢为天下先”是针对当时的特殊情况而言,强调要顺乎民意民情。仁政王道的观念虽然不能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但也不能以虚无主义对待,而是要从中挖掘出有积极意义的东西。
第四,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事事恰到好处,准确正常,过犹不及。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反对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
第五,“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从我做起。对于公共交通、食品安全、医患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有些人往往一提起就大骂一通。但是请问,骂人的人自己做得怎样呢?也许从来没有反思过。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孔子说“见其过而内自讼”,意思是如果看到什么事做得不好,看到他人的过失,先在自己内心进行思想斗争,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不要碰到不好的事就先骂别人。孔子还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做到做不到是由自己决定的,不是由别人决定的。这个让我联想到法国哲学家萨特,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可能──你选择,你存在,你负责。为什么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孙中山说“知难行易”呢?知与行,确实有一段距离,但你反求诸己,首先你自己的心性向仁德方面靠拢了,你就有了践行仁德的可能,事物就可以向好的方面发展了。
《论语》中有“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之句。有人以为这是爱情诗,孔子将其解释发挥成思想修养、精神境界方面的诗:“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他用唐棣之华──一种美丽的花来比喻美德,认为你自己还没想还没追求,就说那个花远得不得了,其实你要是向往,这个花就在你心中开放了,你就离美德不远了。
冉求对孔子说:“我不是不喜欢你说的那些道理,我力气不够, 实现不了。”孔子回答:“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意思是,如果力道不足,只实行了一部分,是可以的,可是你压根儿就没做。我的要求你并没有开始做起来,怎么能说力量不够呢?孔子的这些思想特别可贵。
传统文化中有深入人心、深得人心的价值认知。传统文化中爱人、济众、亲民、义理、仁政、温良恭俭让的内容有助于我们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也就是中国人理想的政治文明。从传统文化中我们还看到了天下为公、恭谨、礼治、信义、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容,这些都有助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实现。
但是我们这样做不是复古,不是照搬传统,不是向后看,不是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更不是否定革命文化。我们不能把弘扬传统与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对立起来,要通过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充实、丰富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知──这本身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与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