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9月04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蔡元培
清廉一生 砥砺德行(图)
周惠斌

  蔡元培(1868—1940年)毕生以“学术救国,道德救国”为信念,淡泊名利,清廉自律,孜孜矻矻致力于教育事业,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座伟大的丰碑。蔡元培于1940年3月5日在香港溘然长逝,毛泽东感佩其志节操守和人格魅力,电唁“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八字,给予至高评价。

  ● 主政教育

  清廉正直

  清光绪十八年(1892),蔡元培进士及第,两年后得授翰林院编修。帝师翁同龢在日记中记述“(蔡)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才也”!

  1902年,蔡元培在上海发起中国教育会,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并师从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刻苦攻读拉丁文,每天早晨从徐家汇的南洋公学徒步至土山湾,往返十余里,栉风沐雨而甘之如饴。第二年,担纲主笔《警钟日报》,冬日滴水成冰,室内寒冷彻骨,他双手冻疮溃裂,清涕直流如水,犹奋笔疾书,挥毫不歇。这年除夕,蔡元培穷困潦倒,捉襟见肘,万般无奈之下,从友人那里借得一颗蜜蜡朝珠,典当了一块大洋,这才惨淡地过了新年。

  1907年5月,蔡元培以不惑之年赴德留学,回国后出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亲自规划教育方针,制定现代教育制度,提出修改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举措,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1916年年底,蔡元培以深孚众望的道德文章和无出其右的人格魅力,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支持新文化运动,倡导学术研究,主张对新旧思想“兼容并包”“以美育代宗教”,开“学术”与“自由”之风,北京大学从此声名鹊起,举世瞩目。

  蔡元培为人敦厚,主政北大时期,以清廉正直而名闻海内。北京古物陈列所副所长兼北大文科讲师沈迈士,一日在蔡元培家晤谈,适逢有客人携礼求见,却被蔡元培婉言以拒。沈迈士感慨系之,后来在《怀念蔡元培先生》一文中写道:“这虽是一件小事,却是小中见大,充分表现了蔡先生的高尚品格,对我教育很大。”

  无独有偶,许多年以后,蔡元培的朋友程宗沂从外地邮寄了一些茶叶和枣子,蔡元培感激之下颇为不安,于是给对方转汇了20大洋,内心才稍感安稳踏实。而据《国民》杂志创办人之一的段锡朋回忆,他在北大读书期间,有一次路过校长室,看见一个伙计给校长送午饭,就好奇地打开菜篮盖子,发现里面只是一碗木须炒肉、一碗醋熘白菜和几个馒头。原以为堂堂大学校长,吃的即便不是山珍海味,起码也得有三盘四碗,段锡朋怎么也不会想到,蔡校长的午餐竟然如此简单。

  ● 整饬校风

  砥砺德行

  “私德不修,祸及社会。”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非常重视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品行修养及道德建设,他在就职演说中向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友。为整饬校风,他不遗余力与社会浊流作斗争。

  1918年年初,蔡元培在北大发起组织“进德会”。所谓“进德”,意指通过锤炼个人的道德行为,树立新的社会风尚,潜移默化,影响他人,达到提升全民道德修养及其水准的目的。1月19日,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日刊》第49号上刊登《北京大学之进德会旨趣书》,开宗明义地提出组织进德会的目的,在于增进个人道德品质,甘当清流之士,担负起改良社会风气的职责。

  “旨趣书”明确了进德会甲、乙、丙种三个等级的会员条件。其中规定:“甲种会员,不嫖、不赌、不娶妾;乙种会员,于前三戒外,加不作官吏、不作议员二戒;丙种会员,于前五戒外,加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三戒。”在“旨趣书”中,蔡元培还概括提炼了加入进德会的三大社会功效:一是可以绳己,二是可以谢人,三是可以止谤。

  “旨趣书”发布后,北大教师、职员、学生纷纷响应,踊跃递交入会申请书。许多知名教授竞相加入,如甲种会员李大钊、陈独秀、许德珩、沈尹默、章士钊、马寅初、马叙伦、罗家伦、周炳琳、朱家骅、胡适、王宠惠、辜鸿铭等;乙种会员蔡元培、范文澜、傅斯年、钱玄同、徐宝璜、康白情等;丙种会员梁漱溟、李石曾等。

  5月28日,北大进德会召开成立大会,蔡元培亲自担任主持、发表演讲,并当选为会长。各地新闻媒体纷纷予以报道的同时,在海外也引起了极大关注。日本东京《日支时论》第4卷第2号译载了进德会宣言,同时冠以引言,称赞蔡元培是“一代硕学及德望家,素为人之所知,今观此趣意书,不特可知中国有识者阶级之社会道德观,及对于社会改良之意见,并亦可借以知中国之一面也”。

  北大进德会在蔡元培领导下,会员遵守戒律,严于律己,提高道德水准,匡正腐朽风气。蔡元培自己身体力行,兼具道德、学问、文章三者之美,尤其是个人私德修养之完美,臻于极致,堪称完人,成为举世公认的模范会员。

  ● 身无长物

  居无定所

  1928年,蔡元培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应酬繁多,开销增大。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在《融会中西学术的大师》一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中研院”的部下听说蔡元培的薪水入不敷出,便好心使然,在每月既定薪水的基础上,悄悄地给院长多加了200元。蔡元培发觉后,立即退还了多发的这笔钱,还反复强调,凡事必须按规定办,生活清苦不要紧,为人处世一定要清清白白、堂堂正正。

  按常理说,蔡元培先后担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大学院院长以及“中研院”院长等职务,薪俸优厚,生活自然优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蔡元培薪酬虽然不低,但支出也多,除了不吝购买古今中外的书籍外,他宅心仁厚,热衷社会公益,恻隐为怀,经常捐资捐物,接济生活困难的学生和亲友,以致名下没有房产,几无置业,居住的房屋始终是租借的,全家总是随蔡元培任职地的变动而不断搬迁。1928年后,蔡元培举家定居上海,10年间,住所搬过5次,先是住在凤阳路,后来又搬到万航渡路、愚园路、华山路的寓所内,其生活之清廉简朴,令人肃然起敬。

  1935年9月,蔡元培的朋友、同事、学生,诸如蒋梦麟、胡适、王星拱、丁燮林、赵畸、罗家伦等联名写信给他:“我们知道先生为国家、为学术劳瘁了一生,至今还没有一所房屋,所以不但全家租人家的房子住,就是书籍,也还分散在北平、南京、上海、杭州各地。因此我们商定这回献给先生的寿礼,是先生此时最缺少的一所可以住家、藏书的房屋……我们希望先生把这所大家献奉的房屋,用作颐养、著作的地方,同时,这也可以看作社会的一座公共纪念坊……”倡议发出后,各界名流纷纷响应。可终因日寇侵华日益加剧,这一饱含旧雨新知真挚情谊的“送房建屋”之愿,中途夭折。

  ● 长眠香港

  典衣质物

  蔡元培晚年体弱多病,目疾日重。1937年11月流寓香港后,他更是物资匮乏,生活拮据,不时举债度日。然而即便如此,每每稍有余钱,仍不忘款接亲朋,周济寒士。彼时,早年投身民主革命的广东籍诗人廖平子,清高自负,不屑钻营,妻女以织履为生,家无隔夜之粮。廖平子非常敬慕蔡元培,时常将自己的诗作奉呈阅示。蔡元培知道他生活清寒,所以每当他前来递送诗作时,总是赠予法币10元,几乎每月皆然,历数年而不断。

  1940年,正值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烽火年代,蔡元培不幸溘逝香港,举国为之哀悼。让人悲切的是,蔡元培清贫一生,清廉一世,临终前犹欠下医院千余元的医药费,蔡夫人只能典衣质物结付欠费。而且,蔡元培入殓时的衣衾棺木的费用,也是在商务印书馆王云五发起筹集下才得以凑齐,送葬市民闻之泪目。出殡时,因无钱雇聘乐队,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昔日北大学生许地山匆忙找来10面铜锣,在队伍前面边敲边行……这一切,诚如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所言:“蔡先生是中国历史上的清廉模范,其清廉虽让人心疼,但这恰恰也是他特别伟大的地方。”

  3月11日,《大公报》记者西夷发表了《送蔡孑民先生遗榇安厝》,文中感慨道:“蔡先生毕生以学术依皈,他不愿做官,不会发财,他身后的萧条情形,说来使人难以置信。而就在旧历新年,他还向王云五先生要求过经济的帮忙……人总有一个死,不过死当如先生完整无瑕地死,才能获得千秋万世的景仰。”

  蔡元培的墓地位于香港华人永远坟场的半山坡上,占地不足6平方米,不彰不显,几乎淹没在数以万计的密密匝匝的大小坟茔之中。墓地既无雕像,亦无相片,墨绿色的墓碑中间,仅镌刻着“蔡孑民先生之墓”,由好友叶恭绰题写;左边刻有“蔡元培先生墓表”,出自台静农之手,记述了蔡元培的生平;下方署款“香港北京大学同学会设立”。其朴素和简陋,与蔡元培的地位及名望相去甚远,但这丝毫不会淡漠人们对先生的缅怀和崇敬。

  ● 嘉言懿行

  家风递传

  蔡元培自小聪颖,好学不倦,虽幼年丧父,但贫贱不移,秉承“不苟取,不妄言”的家训,博览群书,勤于治学,常怀清廉之思,尽显清风之气,其高洁品行,伟大人格,至今熠熠生辉,光芒不减。

  蔡元培生前和家人恪守清廉,甘于清苦,一生所言所行、所作所为,在胡适眼中不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在评价蔡元培时,一连用了5个反问句,以疑显是,表达了自己由衷的爱戴之情:“我们回想一下,过去数十年间,在思想界、文化界执着火炬而不断前进的有几个?数十年如一日,不为利禄变节的有几个?始终忠实于真理、不愧屋漏的有几个?为民主自由而奋斗到底、不避刀俎斧钺的有几个?始终成为青年导师、知行合一不欺骗青年的又有几个?”高度凝练地总结了蔡元培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教育史上无可比拟的功勋和贡献,颂扬了他在人们心目中难以逾越的成就和地位。

  1942年,蔡夫人周峻怀揣着蔡元培的《自写年谱》等珍贵手稿,携子女从香港回到上海,栖身于华山路的寓所内。新中国建立后,上海市市长陈毅特地作出批示,要求对蔡元培的家属“免收房租”。可是,1975年蔡夫人去世后,居住在这里的蔡氏子女表示,他们要以父亲为榜样、为标杆,诵家训,传家风,不给国家添负担,不为政府添麻烦,主动向相关部门提出要交纳房租。

  上世纪80年代后,社会各界要求将蔡元培之墓自香港迁至北大的建议不时被提起。2011年11月24日,蔡元培的孙女、北大讲师蔡磊砢在香港拜谒祖父时对媒体表示,蔡元培归骨北大的呼声不小,但蔡家人认为蔡墓应留在香港──香港早已回归祖国,蔡元培是葬在中国的土地上。蔡磊砢同时指出:“另一方面,迁墓也非常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对于我祖父而言,这不是他一向做事为人风格。”显然,蔡元培的嘉言懿行以及奉为圭臬的家风家训,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已然在其后辈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再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