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9月04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历史随笔
吃亏是福
清风慕竹

  杨翥是明代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极重修养,凡事总是先想到别人,以谦让闻于当世,虽未有显赫的功业,却以厚德而居高官,以淡泊而得长寿,是个不争而贵的典型。

  杨翥“少孤”,很小便失去了父母,但他很爱读书,也爱思考,逐渐积累起了丰厚的学识。成年后,杨翥以私塾先生为业,在胥溪(今江苏高淳、溧阳间)一带讲学,渐有名气,跟他学习的学生很多,生活由此稳定下来。

  有一天,杨翥遇到了一位和他一样落魄的人,名叫杨士奇,江西宜春人。杨士奇一岁丧父,后随母改嫁,他很有志气,读书十分刻苦,尽管生活贫困,他还是一边游学,一边侍奉母亲。一番交流之后,杨翥发现杨士奇虽有学问,却正面临生活的窘境,于是做出了一个令杨士奇都惊讶万分的举动。杨翥告诉自己的馆塾主人说:“我还配不上给你家当老师,应当请我的老师来做老师。”然后就辞职离开,将自己稳定的工作让给了杨士奇。这已经不是授人以渔的滴水之恩,而是将自己赖以生存的饭碗直接交到了别人的手上。杨士奇感动得无以言表,非常敬佩杨翥的人品。后来杨士奇入仕进入内阁,便以“经明行修”即通晓经学、品行端正的名义,推荐杨翥进入馆阁,修撰经史。杨翥也因当初的善意之举,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蜕变。

  不过官位的变化并没有让杨翥生出高贵之感,在处世时依然保持了不与人争的低调。

  《寓圃杂记》里记有杨翥德量的两件小事。有一次,邻居家丢失了一只鸡,站在大街上指桑骂槐说是被姓杨的偷去了。家人气愤不过,把这件事告诉杨翥,想出去与邻居吵架。杨翥不以为意地摇手说:“坊市中不独我一家姓杨。”这一条街道上又不只我们一家姓杨,你咋知道他骂的是咱家,随他骂吧!还有一家邻居更出格,每逢下大雨,都要把雨水排到地势稍低的杨翥家,弄得杨翥家里深受脏污潮湿之苦。家人要去找邻居理论,结果又被杨翥拦下了,还劝解说:“晴干日多,雨落日少。”毕竟还是晴天多,雨天少,算了罢!

  杨翥后来官至礼部尚书,可谓地位显赫,可他依然不失谦让的长者风范。据清末金武祥在《粟香随笔》所载,一次杨翥家宅院的地基被人占去三尺,家人为此与之发生争执,并向杨翥诉说此事,意思是我们家不欺负别人,也不能任由别人欺负啊!杨翥笑了笑,提笔写了一首诗:“余地无多莫较量,一条分作两家墙,普天之下皆王土,再过些儿也无妨。”杨翥的礼让谦和令邻家大为感动。

  杨翥与邻相处,不仅谦恭礼让,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时时处处为人着想的心。

  有一次,杨家祖坟的墓碑被百姓家的小孩儿推倒了,在古代这是破坏风水的大事情,守墓人又气又急跑来向杨翥报告,没想到杨翥问的第一句话竟是:“儿伤乎?”那个孩子受伤了吗?守墓人回答说没有,杨翥欣慰地说:“幸矣!语田家:善护儿,勿惧也。”这真是幸运啊,告诉那家百姓,好好照顾孩子,不要吓着他。从始至终,一句墓碑被破坏的话都没说。

  杨翥在京为官,养不起轿夫,上朝下朝便以驴代步。他对自己的这个坐骑也关爱有加,有时还亲自给驴子喂料和擦洗梳理。杨翥有位邻居,快六十岁时生下一个儿子,老来得子自然倍加疼爱,一家人其乐融融。可这个孩子有个毛病,一听到驴叫就哭闹个不停,因此日渐消瘦。邻居老头不得已,只得找上门把这件事告诉了杨翥。杨翥一听,二话没说便把驴子卖掉了,从此上下班他只能依靠步行。

  杨翥以德行深厚闻名,史书中称他“笃行绝俗,一时缙绅厚德者,翥为最”。一次皇宫外的金水河修了一座桥,依照过往的习俗,桥落成后要由有德者“试涉”,即第一个走一遍,满朝文武一致推举杨翥,足见对其品行的高度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杨翥不与人争、与人为善的德行,有其宽仁忠厚的性格原因,更有后天自觉的修养因素。有一次做梦,杨翥梦到偷吃别人两个李子,醒来后非常懊悔,责备自己“义利心不明”,不仅深切地自我反省,还罚自己三天不吃东西,以此警诫自己。

  杨翥不论是贫贱还是显贵,一辈子都在忍人、让人中度过,以常人的眼光,不知道吃了多少亏,但他却因此心安。最终,他以八十五岁高龄无疾而终,不得不说这与他一生心境澄明、无忧无惧的心态有关。俗话说“吃亏是福”,这个世界是公平的,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古人诚不我欺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