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邵超峰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李 娜 本报评论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让生态产品价值不断实现,释放的是生态红利,增强的是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李娜:蓟州山多,一些地方曾因开山采石使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今,漫山遍野重披绿装,种果树、搞养殖、建民宿、发展旅游,由“卖石头”变成“卖风景”,吃上了“生态饭”,找到绿色发展新路。实践一再证明,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邵超峰:是的,这本质上反映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问题,通过高水平保护实现高质量发展。绿水青山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也是经济财富,是发展的“摇篮”。通过高水平保护涵养高品质生态环境,把生态基础维护好,发展才可持续。但保护不是单一行为,目的是推动发展,高水平的保护一定是在涵养生态前提下追求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也就是要在保护中寻找发展机遇,不断探索适合当地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这个过程中,保护和发展缺一不可。
李娜:生态转化为经济优势,关键在于怎样将转化路径“拓宽”。像七里海附近村镇开展稻蟹混养,北辰双口镇发展林下经济,还有武清崔黄口镇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是多元的,点绿成金、借绿生金,大有文章可做。
邵超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模式和路径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因地制宜、科学施策。既要将经济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因素纳入考量范围,也要尊重自然规律,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看适合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同时还要遵循经济规律,看实际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条件。将三者统筹考量,选择的转化路径才可能更适合当地。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增绿添金、点绿生金、借绿生金等多种方式,挖掘“生态+”的空间,引入新业态、新模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更多元,转化路径就会更宽,发展更具活力。
李娜:转化不会自动实现,往往需要“催化剂”。生态产品多数属于公共产品,很多时候不能直接通过市场方式交换实现其价值。这时,探索和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您怎么看?
邵超峰:关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各地都在探索,比如生态产品价值监测评价机制、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有两个核心方向,一个是寻找上限,就是探索用什么样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主体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发展中来;另一个是明确下限,建立更为有效的约束机制。有奖有罚,才能形成正向引导。比如,有的地方林业资源丰富,以“整体打包”方式核算中远期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将好生态“卖”出了好价钱,当地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更高。完善制度、规则,形成保护环境受益、破坏环境受罚的利益导向机制,当越来越多企业、个人尝到生态产品价值带来的甜头,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过程会更加顺畅。
李娜: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需要在推动生态产业化上有更多思考,也离不开产业生态化。走深“两化”融合路,让生态经济体系更健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后劲才能更足。
邵超峰:是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拓展,前提是必须解决好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问题。让这种矛盾减小,治本之策是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通过产业生态化,对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改造提升,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绿色低碳技术,来实现减碳、增长,这等于在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和水平,也是在以另一途径为自然添“绿”,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资源消耗少了,对生态系统补充多了,绿水青山颜值更高,才谈得上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持续转化。沿着这条主线思考,实现“两化”融合协同共进,生态资源保值增值空间才能更大,转化路径才能更加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