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天津市在“制造业立市”的十四五规划基础上,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十项行动”之一,之所以如此自信布局,是因为天津市具有一百多年积淀深厚的强大工业文化基因,足以支撑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工业文化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硬”发展的软支撑
工业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世界工业强国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工业文化对推动工业发展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关键性的影响。
发展工业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工业文化是制造强国的文化基石,调节着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保障着复杂工业社会得以顺畅运行。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建成世界制造强国,工业文化需要同步跟进。
发展工业文化是塑造传播中国工业新形象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工业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中,我们需要通过讲好新时代中国工业故事,弘扬新时代中国工业精神,塑造时代特色鲜明的工业新形象。
二、百年奋斗铸就天津优秀的工业文化基因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经过一百多年的洗礼,天津已建成工业门类十分齐全的工业体系。目前,天津共有各类工业遗产百余项。这些工业遗产,既是天津工业物质文化的载体,也是天津近代工业史的见证。
先进的工业物质文化离不开先进的工艺技术等制度文化做依托。一大批民族实业家勇于技术革新,创造了一个个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1917年末,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打破洋人的技术垄断,成为亚洲第一个掌握现代制碱法的企业家。1948年我国纯碱工业和涂料工业的奠基人陈调甫首创酚醛树脂漆,生产的“灯塔”牌涂料树起我国涂料工业史上的“灯塔”。20世纪40年代初,侯德榜开创的“侯氏制碱法”,打开了世界纯碱工业的新纪元。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独特的工业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滋养出津门特色工业精神文化。天津一百多年的水土浸润,孕育出爱国创新、开放包容、务实诚信的企业家精神,以及技术立身、精益求精、勤勉工作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这些构成了天津宝贵的、值得传承和高扬的工业精神。
三、多头协同高扬天津优秀工业文化
近年来,天津市重视加强对工业文化的保护,出台了《天津市工业遗产管理办法》等保护性文件,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应该看到,天津的工业文化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如工业文化教育覆盖面窄,品牌文化发展比较滞后,等等。努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企业、学校等三方协同机制成为时代课题。
天津优秀工业文化基因,是支撑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作为政府,要打好“组合拳”,引导树立天津工业新形象。
第一,优化工业文化提速发展的政策环境。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文件,建立工业文化资源库,加强各类资源的统筹协调,推动资源的保护和开放共享,创新使用模式。
第二,塑造彰显新时代特色、津门风格的工业文化价值体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建构创新为本、崇尚质量、倡导诚信、热爱劳动,彰显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等精神的价值体系。
第三,打造新时代天津工业新形象。强化绿色工业理念。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打造天津制造绿色形象。加快推进品牌建设。构建以领航企业为引领、以“单项冠军”企业为支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跟进跃升的梯度发展格局,打造天津工业老字号品牌集群,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化本土品牌。
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传承弘扬天津优秀工业文化基因。一方面,开展天津工业文化品牌展播。大力宣传、提炼总结辉煌工业发展史中的宝贵经验,多角度、立体化传播新时代天津工业新形象,不断提升天津制造美誉度。另一方面,积极宣讲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营造尊技爱“工”的良好社会环境。积极宣讲优秀企业家、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的典型事迹,形成全社会尊重技术、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相关企业要依照天津市战略布局,积极推进工业文化建设。制造型企业要遵循制造业立市、制造业强市的战略,用足政策红利,以创新为要,以质量为本,致力技术革新,突破技术瓶颈。重视高端制造业人才培养,为打造技术创新型社会贡献力量。
教育行业要聚焦工业文化培育,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输送人才。天津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现代职教改革创新示范区,国际教育品牌“鲁班工坊”多次“出海”,响彻世界。教育行业特别是职业院校要发挥天津工业文化基础深厚等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向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高技术优秀人才。
【作者分别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本文为教育部高校思政创新发展中心(重庆城管职院)、重庆高职高专院校思政创新发展中心2023年度专项研究重点课题(CQCZX23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