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渤海潮~~~
思想会客厅~~~
~~~
金之平视线~~~——推动农业“接二连三”④
深一度~~~
新视野~~~
热点观察~~~
基层声音
本报与各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8月09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思想会客厅
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对话人:

  杜传忠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

  李  娜  本报评论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科技成果加快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为充沛的动能。

  李娜:科技创新不能停留在实验室,必须走向生产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

  杜传忠:驱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科技创新,动力强劲是创新策源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科创服务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科研成果转化不畅,无法对接市场,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就谈不上驱动发展、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甚至会影响源头创新活力和积极性。就像跑接力赛一样,一棒接着一棒,科技创新策源一端避免“自说自话”,要从现实生产生活中找方向,科创服务一端强化体系化服务能力,为成果顺畅转化打通关节,使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紧密衔接起来。这样创新动力会更足,形成一种科研与经济发展相互赋能的正向循环。

  李娜:有这样一个例子,以高性能新能源材料等为主要研发方向的物创海河实验室,成立后便“接单”了捷威动力高比能锂离子电池项目,根据企业需求、聚焦材料创新,仅仅8个月就连续突破高硅负极设计和应用等技术难题,将改良后的电池正负极、电解液等一系列新材料交到了企业手上。

  杜传忠:从你说的这则事例可以看出,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的必然要求。以企业为主导,强调的是聚焦企业创新需求,提升创新效能,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也正因为将科研与产业有效对接,使科技成果价值在现实中得到体现。企业有创新意愿,但有时凭自己的力量很难攻克所有技术难题,需要“借外脑”,通过创新平台的助力实现技术升级、产业升级。这也证明,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科研与经济发展联结越紧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效率越高。

  李娜:是的,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做好相关服务是关键,比如不断完善全链条全流程的科技服务体系,打造科创服务生态圈。在您看来,这个科创服务生态圈应该怎样打造?

  杜传忠:有个比喻,叫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与科创服务生态圈一样,都强调科创服务能力的提升,强调通过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为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打造良好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过程,涉及资金、人才等各种因素。做优服务,提升创新效能、转化效率,必然要求围绕市场需求“拆篱笆”,比如怎样更好地解决融资问题,如何发挥好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机构的作用等。另外,我们也在培养高校技术经纪人、建立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这些都是助力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有益探索。针对有碍转化的痛点、难点问题拿出好的思路办法,科技服务体系就会日益完善,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路也势必走得更顺畅。

  李娜:从提升转化效能的角度分析,科技成果不一定产自当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场景也不可能限定在一地。强化区域协同,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整合优质创新资源、拓宽成果转化路径,科技创新这个增长引擎动力会更足。

  杜传忠:区域协同是协同创新的重要内容。创新天然有开放的特性,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为我们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通过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健全承接成果转化的软硬件平台等,把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起来,将为产业发展注入更大活力。对于“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来说, “制造”和“研发”都是关键词。研发方面,天津有富集的科教资源、密集的科技人才,这些都是核心优势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天开园等创新平台作用,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高水平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创服务生态圈,进一步推进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有效对接,科技创新“顶天立地”站得更稳,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也将更强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