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一首千古绝唱,倾诉李白震古烁今的万丈豪情,道尽人生万般不易。随着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热映,人们领略了大唐长安的繁盛景象,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对唐朝诗人以及他们的家国情怀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影片中李白酒后吟诵《将进酒》一幕惊艳四座,嵩山脚下,他与好友高适携手踏步江河,又乘白鹤直上云霄,观星河,探天宫,恣意快活,也暗藏着对人生际遇的悲伤愤懑。
《长安三万里》让观众记住了精美的动画场景,也推出了一位用声音刻画李白的配音演员──天津人凌振赫。接受采访时他说:“能在《长安三万里》中为李白配音,诠释《将进酒》这一幕经典,我真的很荣幸,这会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偶然路过天津电影制片厂
一脚踏入配音行业
大约在20年前,有一天,凌振赫路过天津电影制片厂,看到门口贴着海报,招聘广告配音演员。“配音”这两个字对他来说有一种魔力──在他的童年时代,上海电影译制厂那一批专业素养极高的配音工作者,创造了中国译制片最辉煌的历史,《虎口脱险》《佐罗》《追捕》《黑郁金香》《巴黎圣母院》《苔丝》《罗马假日》《茜茜公主》《简·爱》……一部部经典电影,一段段耳熟能详、精彩绝伦的对白,让年少的凌振赫心生向往。
虽然没学过配音,但他还是想抓住这次机会。试音后,负责招聘的老师告诉他:“你这风格适合给影视剧配音,你去周海涛老师那儿试试吧。”周海涛是天津人艺的演员,有着丰富的配音经验,听完凌振赫的声音后,他笑着说:“声音条件不错,就是这天津口音得好好板一板。”在周海涛老师的引领下,凌振赫正式走上配音之路。
现在配音行业已普遍采用非线性编辑。配音演员可以单独录制,然后通过计算机合成,反复调整,选出最好的那一版,大大降低了录音难度。而在凌振赫刚入行时,配音还是线性编辑,要用录像带录制,所有配音演员集中在一起同时配音,假如有一个人说得不到位,其他人就得跟着重来。
凌振赫回忆说:“设置开始录制的时间点,我们行话叫‘进点’。以前没有电脑软件,录音师看不到屏幕上的音轨,只能靠耳朵听声音、眼睛看画面来进点,配音演员要和录音师配合,早了、晚了都不行。其他各部门要求都比较高,你几遍对不上口型,导演就会让你出去练练再进来。”初学配音的他觉得特别紧张,生怕出差错:“和我一起配音的都是天津人艺、天津电视台一些很有经验的老师,我是个新人,分给我的词虽然不多,但我比谁都紧张,所以就提前把词背得滚瓜烂熟,到我时争取一次过。”为了让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更透彻,更加了解这门艺术,他又到天津师范大学进修了表演课程。
那段时间的磨砺,为凌振赫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一次配音工作中,他认识了一位北京的录音师,对方将他引荐给配音演员、导演刘明珠老师。凌振赫开始“北漂”,机会逐渐增多,《狮子王》中的丁满、《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桑籍、《河神》中的付来勇、《新神榜:哪吒重生》中的敖丙……一个个角色,不一样的声音,凌振赫在圈子里逐渐打开了知名度。
因为知道机会来之不易,每次配音他都全心投入:“比如根据天津作家天下霸唱小说改编的网剧《河神》,讲的是天津故事,其中的警察队队长付来勇要有些天津口音,但出演这个角色的唐以诺是成都人,不会说天津话。导演就要求我在台词上进一步塑造角色。能用家乡话为角色配音,同时加些天津‘土语’,我觉得还挺有成就感的。”
挖掘李白内心情感
还原真正李白的声音
凌振赫与李白“结缘”是在两年前。原本分配给他试音的角色是程监军,在与《长安三万里》的主创团队闲聊时,他得知这是一个关于唐朝文人的故事,心想“那肯定少不了李白啊”,便毛遂自荐,想要试试为李白配音。没想到人家还真把这个机会给了他。如今回忆起来,他仍觉得感慨:“我的想法是,要试就试一个不一样的李白,导演认可最好,不认可就算了!没想到还真让我给试上了,要是当初不多问那一句,可能就错过了,这也是缘分吧。”
但缘分总会留给努力的人。为了更好地诠释李白这一角色,凌振赫阅读了大量与李白相关的书籍,不仅更加了解了李白这个人,也发现了很多历史上的“巧合”。
在《长安三万里》中,李白与高适二人相识相交数十载,因志向不同经历了多次分别。某次即将分别时,李白大声对高适说,《侠客行》这首诗里有一句“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就是专门为他写的!这是凌振赫最喜欢的一首诗,可却不知道其背后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这究竟是真的还是编剧一个戏剧化的设计?我查了许多资料,并没有发现明确的记载,但高适出生在河北省景县,这个县城确实曾隶属于赵国。那李白为高适写诗这件事兴许就是真的,如果不是真的,那编剧这神来之笔,我觉得加得真好。”
几乎所有人都读过李白的诗,因此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李白的形象。李白是少年天才,家境优渥,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张狂自信却善良单纯的性格。来长安之前,他想入朝为官,为国家计,为天下计。可惜生不逢时,当时商人位于社会底层,他是商人之子,没资格参加科考,只能走举荐为官这一条路,可惜他穷尽一生四处奔波,终是与自己的理想渐行渐远。
随着阅读的深入,凌振赫对李白的理解逐渐加深:“青年时期的李白是耀眼的光,满腔热血,自信张扬;中年时的他是强烈刺眼的光,开始面对现实,看似洒脱,却仍心有不甘。在长安酒肆里,李白作出的那首《杂曲歌辞(其二)》就是最好的体现。我们是先配音后配画面,那段我只录了一遍,后来导演加上了画面和音乐,我看到之后觉得真是融合得恰到好处。晚年的李白则是淡然永恒的光,他不忍心让世人觉得他过得并不快乐,所以将全部力量都倾注到他的诗歌当中。”
《长安三万里》中有一场戏贯穿始终,那就是李白教高适相扑。李白告诉高适:“只有自己认为是真的,才能骗过别人。”高适记住了这句话,并把此理用在打仗上。凌振赫也从这句话中找到了人物的支点:“李白想建功立业做圣贤,可是做不到,又不想让别人发现自己心中的悲苦和不平,于是干脆给世人留下一个洒洒脱脱、如神仙般的形象。他是在用一种极致的浪漫对抗人生的无奈。”即使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也会经历坎坷,有不甘与无奈,所以凌振赫配音时力求呈现李白“普通化”的一面。“李白的光彩不需要再刻意强调。相反,他也有人生低谷,所以我会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对人生的理解来塑造李白,传达他真实的情感。”
主创团队历时一年半
最终完成这一版《将进酒》
与影视剧不同,动画电影的配音要经过好几轮修改,预配时,配音演员只能对着黑屏,根据导演的描述来配音。因此来说,配音演员不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还要精准地捕捉人物的个性及状态。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每次配音前,凌振赫都要问导演很多细节问题,“比如李白和高适初次相遇的那场戏,我问导演,李白是骑着马还是牵着马?说话时是坐在马背上还是跳下马再说?这些细节之处如果弄不明白,都会影响最后的效果。”
《长安三万里》中李白酒后吟诵《将进酒》这一幕,是整部影片的华彩乐章。为了能将这一千古绝唱完美地呈现出来,主创团队倾尽心力,前后历时整整一年半,才制作出最终观众看到的这一版《将进酒》。
“我第一次读《将进酒》这首诗,是在我20岁的那年,只觉得一腔热血在心中翻涌。但是,当我40岁再读这首诗时,心中却多了很多复杂的感受。”凌振赫分析说,“李白写《将进酒》时年龄大概也是在40岁左右,他的经历和心境,能让此时的我产生共鸣。再加上我逐渐了解了李白的生平、经历后,感触就更深了。”
为了让画面、吟诗和音乐能够完美契合,《将进酒》的三个部分是交替进行的。凌振赫预配后,导演根据配音演员的状态进行画面调整,再配合音乐整体融合,之后还要让配音演员再做最后的调整。“《将进酒》这首诗,导演最终大部分采用的还是预配时的那一版。在进行第二轮修补时,我第一次看到了《将进酒》的完整版,但只是没上色的线稿,加上了自己预配时的声音和音乐。那一瞬间,我热泪盈眶。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落泪,但眼泪就是止不住地往下流,感觉情绪一下子就叠加了很多倍。制片人当时还打趣说,要是观众都像你这样就好了。结果,电影上映后,很多观众确实和我的感受一样!我看到评论里有人说,不知道为什么,看这部电影时看着看着就哭了……”
《长安三万里》没有强行催人泪下的桥段,但却总能让人在某个瞬间联想到自己,或许这就是艺术的共鸣。而在凌振赫看来,更应该感谢导演那种精益求精的创作方式,让配音演员有了更大的展示空间。
在唐朝那个“人人能写诗,人人会写诗”的年代,诗歌对文人来说似乎是再寻常不过的情感表达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凌振赫也试图破除掉固定的朗诵形式,让情感自然流露,以情领意,将诗歌变成一种吟唱,或一时兴起的情感宣泄。“在我想象中的唐朝,人们对诗歌的感受是不固定的,你会发现,每个中国人的基因里都有诗歌,诗歌就是用来表达人物的情绪,所以我试图在台词里面创造更强的交流感、现场感,就好像这首诗第一次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凌振赫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孩子理解古诗,读懂古诗,爱上古诗。“一部与李白有关的电影,自然少不了我们最熟悉的《静夜思》。几乎每个孩子的启蒙古诗都是这一首,但背了那么多年,直到这次配音,我才真正了解到它的诞生背景。我们以为那句‘低头思故乡’是李白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表达,但其实故乡早已不在,父亲离世,哥哥将李白赶出家门,李白再也回不去故乡。带着这样的情绪,当我再次吟诵这首诗,就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这些年,除了配音,凌振赫还出演过话剧和舞台剧,参加过综艺节目,当过编剧。回顾入行20年,他觉得配音不仅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他领悟到了声音的魅力:“我庆幸自己能在最好的时期进入这个行业,也很高兴看到我们的行业被广泛关注。现在可能是配音行业的高光时刻,但未必是辉煌时刻,前辈们的艺术水准我们望尘莫及,我希望我们后辈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让这个行业越来越好。”
凌振赫访谈
用声音塑造人物
拼的也是文化底蕴
记者:您第一次看《长安三万里》的成片时是什么感觉?
凌振赫:我觉得《长安三万里》会成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动画电影。说实话,一开始我是还挺担心票房的,因为它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动画片,而更像是一部有人文情怀、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动画电影。我是第一次看到这种类型的动画电影,一开始有些担心大众的接受程度。但我知道导演和制片人为这部电影倾注了大量心血和财力,所以我们每一个参与者心里都铆着一股劲儿,想把它做到最完美。后来看到《将进酒》的线稿、听到背景音乐的时候,我有了点儿信心,觉得票房不会太惨。再到进行最后修补时,画面完成95%了,我看完之后流泪不止,心里笃定这部电影的票房一定没问题!
记者:在这个行业沉浮多年,但您始终没有离开,您觉得配音艺术最吸引您的是什么?
凌振赫:我想应该就是可以用声音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吧。配音演员其实和演员一样,也要读剧本,理解人物,体会人物的情绪,再进行声音上的处理。从业20年,我好像基本上所有类型的男性角色都配过了,甚至还配过一位女性角色,就是《太子妃升职记》里张天爱演的那个角色原本男性身份的声音。那是我头一次给女演员配音,想想也挺有意思的。还有一点就是配音的传承,此次在《长安三万里》中为老年高适配音的吴俊全老师,是我师父周海涛老师的师父,也就是我的师爷。吴俊全老师今年78岁了,是配音行业泰斗级的人物,没想到我们爷孙俩能有机会在同一部电影里面合作,实则是我的人生幸事。
记者:如今很多爱好者都开始关注配音,对于想加入这个行业的新人,您想给他们提供哪些建议?
凌振赫:我很感谢观众对配音演员的关注和认可,也为配音行业能有今天的发展感到特别高兴。记得我刚到北京那会儿,全北京的配音演员加起来不过一百多人,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工作,彼此都认识。现在不一样了,工作模式改变了,不用见面就能工作,从事配音行业的人也越来越多,光是北京就有差不多两三千位配音演员。这对配音行业来说是好事,但也意味着竞争越来越激烈,需要配音演员具备更过硬的技术、更高的艺术素养。我想对即将踏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说:配音更多的时间是在幕后,要甘于寂寞;配音的核心竞争力是你的个人技术和塑造能力,每一个字都要靠自己完成;每一次试音都要十分认真地对待,试音后不要再去关心结果,患得患失;你的名字大部分时间都只会出现在“其他配音演员”这一栏中,而没有单独的角色对照;过分在意流量不会让你进步,只会让你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