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读书·悦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7月31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分享悦读
汉水的历史使命与重负(图)
禾刀
《汉水的身世》,袁凌著,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10月出版。

  北京人很少知道,自己喝的水竟然来自1260公里外的汉水──汉水犹如一根粗壮的血管,将养分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千公里之外。袁凌称,汉水哺育了北京、 天津、河北、河南四地,共约6000万人口。实际又何止这些?如果算上汉水流域,上游有西安和关中,下游与长江交汇处有武汉,沿线中小城市一大把,哺育人口轻松过亿。

  汉水,在武汉这边常称之为汉江,似乎唯此才能与长江相提并论。袁凌称之为汉水,相较于汉江之谓,汉水似乎更显历史的厚重。这种厚重不仅跨越历史的漫漫时空,还承载起沿线无数以此水为生的人们的命运与周折。他们自出生以来便与这条水系为伴,随着这条水系被寄望于引汉济渭、鄂北调水、南水北调等多项宏大历史使命后,他们的命运常常也会随之蜿蜒曲折。然而,再如何蜿蜒曲折也很难剪断他们与这条水系的血脉渊源。从丹江口水库蓄水再到后来多次调水,无数人被迁往外地,但总会有很多人辗转回到了故乡,哪怕昔日的村庄被江水吞没,依旧栖水而居,努力在水边谋些生计。

  非虚构写作也是行走的文字。为写这本书,袁凌前后历经八年,“走访了汉江沿线的水坝、移民、风物、纤夫、船工、渔夫、污水处理厂、老街和居民,了解它的过往和现在,繁华与寂寞,抚慰与疼痛,从汇入长江的终点直到源头,触碰它的躯体和灵魂”。八年来,袁凌采访的汉水沿线许多不太为人注意的个体,他们同时也是底层人物、边缘人物,他们的命运不仅仅与汉水紧密相连,还构成整个汉水的宏大历史叙事。

  汉水在我国大江大河中仅列第十,排名并不靠前。虽然没有母亲河黄河那样的显赫,没有长江那样的举世瞩目,但汉水却一次次肩负着沉重的历史期望,穿山越岭,滋润着关中与西安、鄂北乃至京津等大片干旱缺水地区。据统计,“三项调水工程相加,汉水在丹江口水库坝上每年被调走的水量总计近110亿立方米,接近入库水量的三分之一,至于远期更是达到40%”。当大量水源像被一根巨大的吸管吸走后,原本并不缺水的汉水出现了罕见的枯水期,甚至是干旱期,沿线一些城市面临守着汉水没水喝的怪现象。

  “受‘厄尔尼诺’等天气现象影响,汉江流域水量从1991年发生突变,由20世纪80年代持续的丰水期转入枯水,水量下降明显,到2005年径流量减少了接近30%”。为弥补汉水中下游水源不足,引江济汉工程于2014年通水。

  汉水越是被寄予厚望,沿线人们的命运越可能因这些“厚望”而扑朔迷离。移民是袁凌书写的重要对象。读这些文字,有时又像是跟着贾章柯的《三峡好人》,重返库区的移民地。汉水的蓄水调水史其实也是一部移民史。水娃子一家的移民经历显然更具代表性。“1968年丹江口水库蓄水时,水娃子一家被纳入移包范围,搬迁到长江南岸的嘉鱼县,离老家有一千多里地,地势低洼,涝灾很厉害”,“待了几年,水娃子没法习惯异乡的生活,携家小‘跑’了回来”,“他回忆当时跑回来的人达到90%”。许多移民对于新地方没有归属感,很难融入当地生活,于是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移民和回流移民。无论哪种身份,均无法摆脱漂泊的努力挣扎。水娃子一家费尽周折最终又重新落了户,也盖起了两层楼房,“以为能够从此安居,谁知道住了十来年,再次赶上南水北调移民搬迁”。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没人能预见已不堪重负的汉水未来还会不会被寄予更新的历史期望,唯一可以断定的是,汉水的每次蜕变,均会像袁凌笔下书写的那些文字,聚焦的那些个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历史的灰尘落在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大山。对于汉水人而言,尤其如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