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出版的《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中提出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强调要加强耕地保护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安全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只有把耕地保护好、建设好,国家的粮食安全才能有可靠的保障,保护耕地对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守住绿水青山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担当,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耕地保护需要兼顾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实现粮食安全与碳减排双重目标。
一、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坚持底线思维,保护耕地数量。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粮食需求还会持续增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千万不能突破,也不能变通突破。”一方面要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三区三线”划定中,耕地保护红线是优先控制线,要坚持现状耕地应划尽划,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范围内的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重点保护。要坚持底线思维,保护耕地数量,严格遵守耕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确保补充的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产能不降。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在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同时守住耕地红线。
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建立可持续、高韧性的高质量农业发展模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农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要切实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黑土地保护工程等措施提升耕地质量、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通过推进退化耕地治理,土壤酸化、盐碱化治理,消除土壤障碍因素,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持续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级。其次要以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为引领,用科技推动可持续、高韧性的高质量农业发展模式。推动从农作物的播种到收获、从农田保护到开发、从农产品加工到配送、从农业废弃物源头减量到资源化利用等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绿色低碳转型。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国情、体察农业规律,深刻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认为“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各国都在抢占制高点。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绝不能落后”。要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先进农机、绿色生产、智慧农业等领域,破解农业减污降碳增汇、耕地质量保护等难题,以农业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为依托,建立可持续和高韧性的高质量农业发展模式。
三、加强耕地监测监管,引导公众积极参与耕地保护。加强耕地监测监管,一要强化耕地资源监控体系建设,掌握耕地资源动态。在合理确定各地耕地保有量目标,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基础上,运用卫星遥感和信息化手段,对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对违法占用耕地“零容忍”;加快构建动态化、精细化、智能化的国家、省、市、县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立耕地质量大数据库,定期发布耕地质量监测数据;构建土壤质量评价与预警系统,研发土壤障碍因子消减、肥力质量提升及污染土壤防控关键技术。二要明晰责任,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必须认清底线、明晰责任,以党政同责为抓手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让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用“长牙齿”的硬科技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着力强化耕地资源监测监管的基底作用,为开展责任目标考核作支撑。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将牢守耕地红线提升到全新的政治高度,不折不扣地落实总书记的“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的要求。三要带动公众积极参与耕地保护。政府应通过宣传教育、政策激励等手段引导公众关注并积极参与耕地保护,鼓励农民自觉加强对耕地投资、坚决抵制非法占用耕地行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守住绿水青山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担当。在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引领下,加强耕地数量保护和耕地质量保护建设,以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压舱石和助推剂。
(作者为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