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读书·悦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7月17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津报力荐
宇宙视角的科学哲思(图)
朱嘉明
《星际信使:宇宙视角下的人类文明》,【美】尼尔·德格拉斯·泰森著,中译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

  推荐理由:假如一位星际信使从外太空来访地球,你是否好奇他从宇宙视角如何看待人类文明?全球著名天体物理学家、科普作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基于宇宙视角书写了科学与社会、真与美、探索与发现、地球与月亮、冲突与解决方案、风险与回报、肉食主义者与素食主义者、性别与身份、颜色与种族、法律与秩序、身体与意识、生命与死亡这12个值得人类反思的重要议题,以幽默而散文化的语言带我们重新理解科学与文明。

  在太空中环绕过地球的宇航员们通常会有的“概览效应”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吃豆人星云、猫眼星云,星云的名字为何如此千奇百怪?如果你“杀死”了一个外星人,这算不算犯了“谋杀罪”?我们是否每天都在用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做计算?……在这本书中,泰森将关于宇宙天体的科普知识融入“脑洞大开”的奇思妙想。从对解决全球冲突的见解到提醒人们活着是多么珍贵,泰森用他的热情和雄辩揭示了一系列辉煌而美丽的普适性真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观察和描绘这个世界。

  当今社会,人类正日益被呈指数级增长的数据和信息控制与裹挟。与此同时,信息沟和数字鸿沟急剧拉大,数据和信息的非均衡和不对称造成了新的“二元社会”。于是,人们在如何认识“真理”的问题上,产生了分裂。所谓的“真理”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某个群体的“观点”,越来越多的人,厌倦了专家,将自认为真实的或希望真实的东西作为真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的作者,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向读者灌输了一种宇宙观。这种观念依靠非人类中心主义和非地球中心主义而形成,基于两个科学基础认知:其一,仅靠人类的眼睛不足以揭示关于自然界运作的基本真理;其二,地球不是宇宙运动的中心,它只是绕着太阳运行的已知行星之一。当我们将自己代入宇宙视角、以科学的方式来重新思考自己与他人、与地球、与宇宙的关系,就会发现宇宙并不是围绕着人类和人类的思想运行,而所有诸如战争、政治、宗教、真理、美、性别、种族等争议性话题,都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造战场”。

  本书以科学与社会作为开场,以生命与死亡收尾。主体部分由10个章节组成,真与美、探索与发现、地球与月亮、冲突与解决方案、风险与回报、肉食主义者与素食主义者、性别与身份、颜色与种族、法律与秩序、身体与意识,每个章节都提供了关于双重主题的科学哲思。

  泰森没有期望提出标准答案,而是要创作一种与读者以更细微的方式进行对话的语境。当人们将问题置于一个更广泛的背景中时,就会获得对地球上生命的新看法。这些看法会对各种教条主义提出挑战,让读者意识到,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人们弄清什么是真正重要的,还能激发更大的团结意识──就是学习的价值。

  ◎ 好奇心驱使人类进步

  “宇宙”是一个大词。它包括了宇宙中的每一个物质粒子,在一个直径高达100亿光年的系统中,拥有大量的星系。通过这个镜头看向地球上的生命是一个有趣的新视角,因为这个视角具备时间和空间的恢宏维度。当我们倒退约3万年,想象一群遥远的、住在山洞里的祖先蜷缩在火堆旁,这个人类族群的心智地图不超过洞穴周围十几平方英里的范围。在这些边界之外是巨大的未知,一些人可能会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虚无;另一些人在考虑它时,可能除了危险和死亡之外什么都看不到。有一天,一对无畏的洞穴居民咨询他们的长者,他们想看看外面有什么。长者们权衡此事,并思考风险和回报。有时,你必须离开山洞才能解决你的山洞问题。尽管,巨大的未知世界里潜藏着危险和死亡,但它也蕴含着治愈疾病的植物和制造新工具的有用材料的希望,以及新的食物、水和住所来源。最重要的是,那里有新的思维方式有待发现。这就是许多科学家所珍视的一种想法,也是人类史上一种深刻的想法。

  探索关乎旅程,也关乎目的地。当人们开始出发时,他们不仅发现了新的世界,还学会了以新的方式看待我们已经知道的世界。泰森认为,这就是宇宙观。采取这种观点是为了拓宽我们的参考框架。把熟悉的想法重新编排,才能重新来看待我们的出发点。

  而这将改变一切。因为,人类已经到了必须从宇宙视角思考才能真正认知地球的历史时刻。

  ◎ 拥有宇宙视角才拥有地球观

  作者将目光聚焦于美国,总结了在1968—1973年间所观察到的现象。一种全新的政治和文化边界被打开:在美国,民权活动家正在重新定义作为一个美国公民的意义;在布拉格和巴黎,在墨西哥城和东京,学生们在研讨室里梦想着新的乌托邦;披头士乐队从印度归来,带着西塔琴的声音重新定义了西方流行音乐;无国界医生组织在巴黎成立。

  这也正是科学探索的重要时期。第一艘载人航天器抵达月球。阿波罗8号在返回地球之前围绕月球运行了10次。在其中一次飞行中,宇航员威廉·安德斯以月球视角拍摄了地球。当这个图像在全球流传时,人们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思考地球。宾夕法尼亚州排放污染物的工厂、波兰森林中的酸雨、尼日尔三角洲被石油覆盖的海滩,都不再是本地问题──它们现在被看作影响地球整体生态系统问题的局部症状。

  这是值得再认识的历史阶段:人类通过前所未有的放大视角,开始把环境作为全人类关注的现象来把握。一波立法浪潮反映了这种观点的转变。1968—1973年的最后一次登月任务圆满结束。世界各国开始通过法律来规范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和像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DT杀虫剂)这样破坏生态的农药的使用。负责保护自然资源和防止过度捕捞的新机构也随之出现。与此同时,联合国开始纪念地球日──一次支持环境保护的国际示威活动。从此,宇宙观作为一个观念成果,体现在人类开始对我们星球的生态系统进行关注上,即使大自然实际上并不关心我们是否健康或长寿。

  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 宇宙观下没有常识性假设和定义

  人类的科学史总是在不断被超越的。过去的科学受困于能力和认知不断被证伪,而新的科学范式需要人们更多的实验和观察产生更多的数据,从而确定究竟什么是客观的真实。这意味着知识是以指数形式增长而非线性增长,因此根据过去预测未来变得十分滑稽。它还让你认为,所有出现在你生命里的那些惊人的发现和发明,都代表着你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这就是指数增长的一个基本特征。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特殊时期,无论他们在曲线上处于什么位置。一切历史都不是线性的,自然界的发现之河以指数形式增长。

  泰森用确凿的事实和批判性思维钉住了人与人之间相似性多于不相似性这一基本事实。这似乎符合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有无相生、虚实相形、阴阳相依。

  ◎ 看待生命

  本书的尾声“生命与死亡”提供了无价的洞见,也是泰森对为什么使用科学分析和方法论可以提供一些关于生命、死亡和人类的,非常有启发性和批判性思考的回答。他引用了19世纪教育家霍勒斯·曼的墓志铭:“我恳请你们把我的这些临别赠言珍藏在心中,在你们为人类赢得一些胜利之前,请以死为耻。”人类不断向外探索的原始冲动肯定比不断互相残杀的原始冲动要大,那么人类的好奇心,将确保人类会持续对星际进行无尽探索,这些见解也迫使人类在地球上的短暂时间里,成为自己文明的越来越好的牧羊人。

  ◎ 结语:“概览效应”

  泰森在本书中强调,这本书是献给“所有希望看到世界本来面目,而不是现在面目的人”。

  那么应该如何利用本书呢?本书给了读者极为重要的钥匙:用宇宙视角认识地球、地球上的人类及其生存的社会和生态,还有他们的未来。这就是所谓的“概览效应”。“从宇宙视角回到地球视角,我们会改变与自己所在的这颗星球以及与人类同胞的关系”──这应该成为至理名言。

  与此同时,请千万记住:人类还处于“按照幂率方式增长”的时代,这样的速率已经超出人们正常理解的范围。但是,我们别无选择,唯有适应。

  作者为经济学家,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