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隆,一个一度在天津极负盛名,同时在华北、东北广为流传的名号,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声名鹊起,而后又销声匿迹。作为近代天津最大的工厂之一,大德隆的兴衰是所有那个年代挣扎求存的民族企业的缩影。今天,我们从档案、口述史和老报纸中搜寻它的点点滴滴,追寻它走过的痕迹。
大德隆的出现,起始于邸氏兄弟通过“打夹子”发家。据《天津创建提花织机的大德隆织布厂》介绍,大德隆是由邸宝春和邸宝树(兰洲)创办的工厂。一开始,邸氏兄弟并不做织布这个行当。起初,他们做的是杠子面生意。所谓杠子面,又称戗干面,指的是用杠子反复压成的硬面。具体操作是,案板上,放置一粗大的杠子,一头嵌在墙里,另一头坐上人压面,制成面片。最后,将面片切成条,下水煮。
1900年前后,兄弟二人发现打夹子生意挣钱多,于是转行做打夹子生意。所谓打夹子,是指做鞋底儿或鞋帮的一道工序。那个时候,大家普遍穿的都还是布鞋。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个词儿是“纳鞋底儿”。这之前的一道工序,就是打夹子。用旧的、破的布,或者布头,一层一层地用糨糊粘在一起。晒干以后,就可以用来做鞋底或者鞋帮。如果是做鞋底,就是把“夹子”剪成合适的尺寸,几层叠在一起,用大针穿着麻绳“纳鞋底儿”。
最初,“打夹子”是由邸氏兄弟的母亲──孟老太太亲自操作。邸氏兄弟把这些“夹子”卖给德华馨、同升和、日升斋等鞋店。接下来,由于生意好,他们逐步雇佣女工做这些工作。虽然在这一时期有人模仿邸氏兄弟经营同样的生意,但是因为邸氏兄弟掌握了销路,他们只能卖给邸氏兄弟,再由邸氏兄弟转卖给鞋店。邸家由手工业者向作坊主和包买商转变。积累了一定资金后,他们购置了大量土坯房,通过收租谋求利润。
通过这些积累,邸氏兄弟成立了大德隆工厂。根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版的《天津市工业统计》,大德隆成立于民国六年(1917),地址在华家场(大致在今南开区华家场色织一厂区域),厂房占地两千多平方米。工厂成立之初,由四五位老工人带领二百位左右新工人驻厂。据民国九年(1920)12月10日档案《为大德隆工厂织爱国布遵章注册等事致直隶实业厅函》,邸兰洲是工厂经理。大德隆管理严格,限制工人出入。此时,大德隆有32台提花机、8台电力木制织布机、80台人力木制织布机和辅助机器等,是天津规模最大的工厂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资本主义大国放缓对中国的经济侵蚀,我国民族工商业得到了这一时段的发展机会。同时,得益于对产品质量的把控和对销路的开拓,大德隆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市场从天津扩大到华北、东北。基于大德隆经营的成功,邸氏兄弟又投资了金融业和零售业,诸如大德源银号、德源金店、隆盛布庄、光裕布庄、华林绸布、百货商店等,逐步成为巨富。
但是,随着时局变幻,大德隆的命运无法避免地随着时局的动荡而起伏。20世纪30年代,军阀连年混战,各地工商业的产销环境恶化,大德隆也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其中。如民国十五年(1926),大德隆卷入天津国货售品所查封风波中。据1926年6月8日《直隶省长褚玉璞为直鲁陆军督练公所派兵将国货售品所货运走变卖事指令津商会》中的附件《津商会呈(1926年5月31日)》,天津国货售品所在当年3月突然被查封,40家工厂(包括大德隆)的存货都被封在售品所里。事情的起因是李景林与冯玉祥的矛盾。1926年3月,冯玉祥率队退出天津,奉系军阀李景林入津。由于售品所总理宋则久与冯玉祥有旧,李景林构陷宋则久,并将天津国货售品所零售部查封,以此敲诈勒索。大德隆的销路受阻,遂与其他39家联名呈请,希望售品所启封。售品所被封门近百日。
同一时期,大德隆还面临着工人罢工的问题。据1929年9月25日《工人画报》中《提花工人的出路》一文,“昨天大德隆又要关厂,工人已提出了条件,不准资本家实行什么委员会又要调解,听说大德隆四百多工友,都不信他们,工友自己已经准备好了,这回再不要上别人的当”。文章还提出“组织失业工人自救会”“不得关厂”“不得开除工友”“要求失业工友复工”“每天每人两个大子救济失业工友”“准备总罢工答复资本家的开除工友”等要求。与之相印证的《浩然正气贯长虹──李浩然烈士》一文,记载了出生在河北南宫市明化镇石家庄(村名,新中国成立后为避重名,改为石家壮)贫苦农民家庭的李浩然烈士,在十四五岁曾去天津大德隆织布厂当工人。后来因为参加罢工,被开除,返乡务农。
乱世中的大德隆,产销不可避免地下降。根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版的《天津市工业统计》,大德隆在民国十九年(1930)、二十年(1931)、二十一年(1932)的营业额依次递减,分别为280000元、220000元、180000元。此时,大德隆只有工人六十人。与开业之初的二百余人相较,从业人员规模大为缩减。从当时纺织技术不断提高的角度思考,工厂减员也有可能是因为技术提高所致。但是,大德隆实际上并没有与时俱进地更新机器、提高生产效率。在日益恶化的生产和销售环境中,大德隆逐渐陷入困境。
据《天津创建提花织机的大德隆织布厂》介绍,大德隆于1942年歇业。四年以后,大德隆被出售。从1942年11月1日档案《会员工厂石碳用量调查表》来看,大德隆此时并未停工,染料灶和厨房做饭灶每月使用有烟原煤每月十吨(全部开工时的每月用量为二十二吨),取暖炉五个每月使用门头沟硬煤每月三吨(全部开工时的每月用量为九吨)。从这个数据来看,大德隆虽然惨淡经营,但并未完全停工。据此,大德隆或是在1942年底歇业,后被出售。1946年,大德隆在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和环境动荡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扼杀中走向消亡。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人员撰写的系列文章“天津民族制造业史话”至此刊发完毕。下期开始刊发姜维群先生的系列文章“津海华洋说家具”。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