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学习悟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6月30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树立大食物观:新时代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之必然
张耀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树立大食物观”。这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其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所谓“大食物观”,就是关于大食物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其实践指向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在于“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针对人民群众食物消费的结构性变化,以及对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适时提出了“树立大食物观”的新理念,从根本上说,这是中国发展之必然,特别是新时代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之必然。

  第一,树立大食物观,是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实现质的飞跃之必然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两次质的飞跃,第一次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得饱”转变。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内部粮食供给短缺,外部敌对势力封锁,面对如此严峻挑战,党中央强调“以粮为纲”,就是着力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通过持续努力,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已经接近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线,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实现了第一次质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是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消费者对食物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量”的需求上,更体现在对食物“质”的需求上,人民生活所面对的不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质的升华。在此条件下,向消费者提供种类繁多的高质量食物,除了保障“主粮”的供给,更要确保鱼肉蛋奶、水果蔬菜等“副食”的有效供给,从而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新跨越,要求新时代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必须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顺应人民群众关于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提高食物产量、提升食物质量、丰富食物种类,不断拓展获取食物的途径,丰富城乡消费者的“菜篮子”和“餐桌子”,把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树立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树立大食物观,是解决食物消费供给单一、消费结构不合理这一关键难题之必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尤其是2015年以来,连续7年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实现了由“吃得饱”到“吃得好”转变,但如何从“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健康”转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有许多难题亟待解决。一方面,要继续保障粮食供给的稳定,使主粮市场不轻易受“卡脖子”的风险,牢牢端稳“中国饭碗”。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发多渠道的食物资源和食物种类,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适度地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营养、健康、绿色的食物消费观,推动居民膳食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并以此促进健康导向型农业食物生产体系,从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简言之,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所说:“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大食物观。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第三,树立大食物观,是吸纳历史经验教训,筑牢粮食安全根基之必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一直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一再强调要善于总结粮食生产和消费的经验教训,采取关键举措,筑牢粮食安全的根基。如中国鉴于苏联在粮食生产问题上的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毛泽东同志就曾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中国要引以为戒,必须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把“以粮为纲”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方针,使中国粮食生产取得重大突破,但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逐渐改变,主食在食物消费中所占比重逐渐减少,副食比重逐渐上升,而“以粮为纲”愈加凸显出自身的历史局限。对此,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中,结合新的发展实际,逐渐调整发展战略,适时转变了中国传统粮食安全观念。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大食物观。”可以说,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必须思路广、视野宽、办法多,树立大食物观,向“大”处拓展,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向草原、森林、江河湖海要食物,实现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向生物资源要食物,实现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生物资源拓展。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说,“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

  第四,树立大食物观,是贡献中国方案,解决人类生存发展问题之必然

  2022年11月15日,联合国郑重宣布,地球人口步入“80亿时代”。这预示着世界人口已经迎来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与此同时,全球仍存在一定饥饿人口和许多亟待提升生活水平的群体,特别是全球疫情发生以来,世界经济、粮食安全、人民生活都面临一定程度的挑战。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前不久发出警告:人类或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上也指出,“人类发展指数30年来首次下降,世界新增1亿多贫困人口,近8亿人生活在饥饿之中,粮食安全、教育、就业、医药卫生等民生领域面临更多困难。”对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这是人类思考对地球负起共同责任的重要时刻。

  在解决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大食物观,为解决全世界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具体说来,一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合作。近年来,中国在刚果、苏丹、布隆迪、多米尼克等多个国家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建立示范中心和科研基地,助力更多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着力满足人们饮食结构改变需求。二是提供专业领域人才支撑。中国向亚洲、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太平洋岛国派遣了大批专家和技术人员,并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让各个国家的农业人才交流更加通畅,打造国际高端农业人才培养基地,使越来越多的食物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和餐桌。三是提供紧急物资援助。中国面向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大力推广中国科学家袁隆平杂交水稻,普遍受到欢迎,与世界粮食计划署保持良好合作,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倡议,回应相关国家请求,第一时间提供粮食和资金支持,为稳定世界粮食生产和供应作出的贡献。

  总之,随着全体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领域难题的解决、历史经验的借鉴和中国方案的探索与贡献,都要求树立大食物观,这是新时代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中共天津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