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向日葵、璀璨的星空、金黄色的麦田……你是否想过,有一天这些诞生在艺术大师笔下的美好事物,将会以光影的形式环绕在你的周围,艺术的世界触手可及,而你也成了艺术的一部分。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艺术的未来充满了梦幻的色彩和无限的想象力。网络的普及、信息的传播、数字语言的应用以及新媒体艺术的出现,让人们逐渐适应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艺术的欣赏模式。当数字融入艺术,艺术将焕发怎样新的光彩?面对不可预期的未来,艺术展示空间又该如何适应未来的艺术?就让我们走进数字艺术,感受艺术的无限可能。
◆ 数字成为全新语言
述说艺术之美
5月18日,位于和平区承德道12号的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正式与观众见面。作为国内首家备案注册的数字艺术博物馆,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致力于为大众提供多元文化艺术体验,助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经过数月的精心筹划和布展,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试运营选择将《梵高的世界》全景数字艺术互动大展作为主题开幕展,为天津的观众带来一场融合视听感官的交互体验。
日前,记者来到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亲身体验古典建筑与现代科技联合打造的艺术盛宴。据悉,此次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的选址极为考究,坐落于承德道12号的法国公议局旧址建于1931年,由建筑师雷欧·门德尔松设计,在天津现存原各租界的建筑中,以高超的艺术水准和建筑规模令人瞩目。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天津日军解械投降的仪式也在此举行。建国后,此地曾先后作为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办公地、天津图书馆、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天津市文物局办公楼等。百年以来,这座恢弘古典的建筑,每次变化都和天津这座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馆长金鹏表示:“天津是一座博物馆资源十分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非常浓厚的城市,每一个古老建筑都蕴藏着不同寻常的故事。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选址于此,就是希望观众在探索艺术与科技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来自城市变化的惊喜和无限可能,触摸到天津这座城市的多重肌理和文化质地。我们想要将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打造成天津又一个令人期待的新场馆。”
进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的“巨型沉浸区”,6面高清大屏与地面紧密贴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观众能够以裸眼VR光画的形式欣赏梵高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配合优美的音乐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巨幕效果,让观众对数字艺术互动展的形式有最直接的感受。在这个区域,观众可以体验梵高晚期作画时的“眩晕感”,想象这些画作在画家眼中原本的样子,梵高的艺术世界就此展开。
拾级而上,来到三楼,映入眼帘的便是梵高生前十分热爱的麦田,或许是因为梵高小时候每周都要穿过一片麦田去教堂吧。在“交互互动区”里,摆放着梵高的绝笔之作《麦田上的乌鸦》,游客只要走近,就能看到乌鸦从宁静的麦田上忽然群飞而去。讲解员也将带领观众从这里开始感受梵高的艺术之路,讲述一位传奇艺术家的创作起点。
再向前走,便是梵高一生挚爱的向日葵花海。这片花海选用了梵高7幅向日葵作品,每一朵明黄色的向日葵争相开放,如此明媚、热情,充满着生命力。梵高通过描绘向日葵,向世人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并且展示出了他个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梵高曾说:“如果我用的颜色是我认为最好的颜色,我就不在乎是否是物体本身的颜色。”在美育课堂,观众可以自由地画出心中的色彩,并通过投影的形式,将作品与梵高的星月夜融合在一起,让这片静寂的夜空充满无尽的幻想。
据金鹏介绍,《梵高的世界》展览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设有巨型沉浸区、梵高的房间、向日葵花海、光影餐厅空间、美育课堂、文创商店、绘画室等8个沉浸互动区域,展出梵高的一生3000幅画作,运用AI互动、体感交互、裸眼 VR等技术,使艺术、科技、观众三者深度互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增强了艺术综合体验。观众与梵高建立起更深的情感联结,也了解到“数字”和“艺术”是如何融合共美的。
“《梵高的世界》这个展览已经在世界各国很多地方展出了,此前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取得了极佳的反响。我们在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开馆之际,选择引入这一成熟的展览内容,正是希望将国际高水平的数字艺术展带给市民和游客,让大家能够快速领略数字艺术的魅力。”金鹏说道,“画家通过画笔传达情感,希望能够用绘画的语言让人们了解他,而数字科技应时代而生,也将成为另一种全新的语言,与世人进行沟通,述说着更加美好的故事。”
◆ 数字艺术的不断探索
为创作提供无限可能
其实,人类很早便开始了对数字艺术的探索,数字艺术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计算机技术及图像表示技术同步发展,许多艺术家开始对计算机艺术进行探索,这些作品利用了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程序来创作,虽然只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传播,但其背后代表着崭新的文化与艺术思潮的出现。
到了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升级,科技的发展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自由,创意的不断输出也为数字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时至今日,数字艺术已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以线上虚拟、NFT、元宇宙等新概念为主打的展览馆更是开启了对数字艺术馆的多元探索。
那么,究竟何为数字艺术呢?天津美术学院动画艺术系教授余春娜作出解释:“数字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通俗来讲,是利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工具进行创作和表达的艺术形式。以数字科技和传媒技术为载体,是人类的理性思维与艺术感觉的融合创造。它将数字媒体、计算机图形、互动技术、虚拟现实、数据可视化等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相结合,以数字代码、算法和计算机处理为基础,是一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综合学科,以相对传统艺术表现手法更加偏科学的手段,创作出具有人文色彩的艺术性作品。具体涵盖多个细分艺术领域,比如数字绘画、动画艺术、计算机生成艺术、交互媒体艺术、虚拟现实艺术、故障艺术,等等。”
在余春娜看来,数字艺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会不断迭代、涌现出的创新性的载体形式与实验性的创作方式:“我认为界定数字艺术的范围和概念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就像现在人们对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概念还在不断地随着技术刷新一样,但总的来说,数字艺术是一种将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具有其独特的创新性与表现力,它跳出了对艺术的传统认知,使艺术不局限于何种材质、何种形式,甚至何种时空,为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早在“数字艺术”这一概念还未如此普及的时候,天津美术学院动画艺术系就已经在传统动画的基础上,分出了二维动画与三维动画工作室,并开展了数字技术手段的授课与数字艺术的创作教学。近年来,在新兴起的技术领域,天津美术学院动画艺术系也在不断地进行创作实践,如在《杨柳青娃娃》《老字号》等三维动画艺术片中结合虚幻引擎的创作应用,还有元宇宙领域的SANDBOX中国城的设计与搭建,并且引导学生去尝试与学习时下热议的AI绘画技术,以专业的目光去看AI绘画的优点与不足,如何正确地去看待AI绘画技术以及它的技术逻辑是什么。余春娜认为,不能因畏惧而抵触新技术的出现,因为科技永远在向前发展,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人文内核与精神内涵才是艺术创作之所以宝贵的本质:“在数字艺术领域我一直持有比较开放的态度,我认为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以积极的态度不断去拥抱新生的技术,将其与自己的创作进行结合的尝试,也是一种作为艺术家应有的自信。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嘛。因为不论科技如何发展,我坚持人文内涵始终是作品的核心。”
◆ 艺术与科技相互推进
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与回馈大众
如今,数字艺术的应用已十分广泛,如大众所熟知的美术、影视、游戏、互动艺术、数据可视化、网络艺术等多个领域。艺术家们利用数字工具进行数字绘画、数码艺术和计算机生成艺术的创作,通过数字媒介表达自己的创意和观点,使艺术家们跳脱了传统的材质、颜料、画幅的局限,能够更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进行创作。
在影视与动画产业也广泛采用数字艺术技术,计算机生成图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电影后期制作等应用无疑为电影、动画和特效创作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和更宽广的可能性。同时,游戏设计也是数字艺术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在游戏美术设计、角色建模、场景渲染和特效制作等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在互动艺术、装置艺术、虚拟现实、数据可视化、建筑与环境设计等领域同样运用广泛。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数字艺术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为艺术创作和艺术体验带来更多可能性。
艺术永远是人类历史的重要话题,人类诞生至今从未停止对艺术的探索,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艺术的概念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更迭。
“数字艺术其独特且垂直的可达性与普及性让艺术作品更易于被大众接触和欣赏,它使艺术作品不再止于庙堂之上,打破了传统艺术的时空限制,使人们随时随地可通过互联网等渠道欣赏到各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且数字艺术提供的丰富的创作与表现手段,能融合视觉、声音、互动、虚拟现实等多样元素,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表达自我的可能性,让艺术家有更广阔的实验平台,探索新的创作领域、媒介与技术,不断挑战与突破艺术的边界。同时通过交互、参与和体验,也让观众能够得到更多元、全方位的艺术体验,甚至使观众成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包括在传统艺术形式与文化遗产方面,数字艺术也可以发挥其技术的创新手段对其进行留存与呈现,甚至使传统与现代、文化、科技相结合,进行重新解读与构成,推动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使传统艺术在当下焕发新的生命力,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与可能。”余春娜说道。
谈及数字艺术未来的发展,余春娜表示,近年来,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未来数字艺术也将继续发展并持续探索新的领域和可能:“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艺术与科技也是互相推动与进步的。眼下我认为数字艺术会在VR与AR领域不断发展实践,推动艺术+科技的边界,将数字艺术在新维度上推动进一步的延展。还有人工智能领域,在人们逐步适应了人工智能的存在之后,通过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与之结合或许将开辟出崭新的领域与艺术形式。甚至在数据可视化与信息艺术领域,我认为未来数字艺术会与实践科学领域有更紧密的结合,并更好地服务社会与回馈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