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创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6月26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杨义芹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发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宣告:“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的新文化使命,完成这一文化使命要求我们要秉持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

  一、创新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之一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这是因为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深刻阐述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即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其中,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恰当地概括描述了中华民族的守正创新、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这是维系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动力源泉,是保持中华民族文明连续性和民族统一性的无畏品格。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历史发展,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凝结成了中华文明。这一文明形态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一个民族的传统、传统文化就是这个民族的自我意识,是凝结在这个民族中的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但是传统文化不会自动实现现代转化,优秀传统文化也不能天然地发挥功能和作用,它需要我们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自觉地创新和推动。相反地,如果在文明发展中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就必然阻碍时代进步,正所谓“死水必腐、朽木必蠹”。近现代以来,中国传统文明受到外来文化和内在腐朽文化因素的冲击,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华文明几乎难以招架。中国要重新奋起,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一番革新。中华民族为此进行了不懈探索,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各种思想流派、各种制度模式、各方政治势力轮番登台,但都没能找到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和有效办法,没有找到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有效路径。1921年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这不仅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历史纪元,也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发展进程。

  二、以“双创”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在继承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倡的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首次提出“双创”重要论述,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双创”方针和要求是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任务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造性转化的过程,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传统文化抽丝剥茧的过程,更是根据时代发展需要赋予其新生命的化蛹为蝶的过程。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新时代文化发展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如果说,在历时性上,“创造性转化”是从过去如何走向现在的话,那么,“创新性发展”就是从现在如何走向未来,即如何赋予“传统”以现代生命,促其拓展、完善和发展。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两个结合”开辟广阔的创新空间推动建设中华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之后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明“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这次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从五个方面系统论述了“两个结合”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实现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态;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五千多年没有断流的中华文明,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深厚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为中华文化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自身也逐渐融入中华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作为“结合”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两个激活”,既激活了马克思主义,也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对我们党今后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示范。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谱写中华民族新的文明形态。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