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被称作“大运河载来的城市”,195.5公里长的运河沿线孕育催生了津味儿十足的民俗文化和韵味独特的“活态遗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名录
2项
妈祖信仰和太极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6项
国家级
153项
市级
289项
区级
从去年10月开始,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市非遗保护中心)开展了大运河天津段沿线区域非遗项目调研。调研组重点围绕各区非遗主管部门在“运河文化+非遗传承”领域开展的工作、保护传承现状、当代价值和创新性发展等进行调研。其间,大运河丰富的文化内涵、非遗传承人的自信坚守,给调研组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历时5个多月的实地走访,调研组基本上全面、系统地摸清了大运河天津段非遗项目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如何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活化非遗传承发展。
调研组负责人杨秀玲说:“这几年,天津大运河沿线一些区域非常重视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发展,而且在‘运河文化+非遗传承’方面,采取了不少举措。比如静海区在2022年着力打造‘运河文化轴’精品文旅路线,推出了3条‘运河风光游’线路,用丰富的旅游点位串起运河沿岸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这也是静海区首条国家级旅游精品线路。针对非遗项目,静海区项目保护单位出台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例如列入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独流老醋酿造技艺’,在老厂区内仍传承着手工酿醋技艺。”
杨秀玲向记者介绍,北辰区在2021年设立了非遗展示中心,以运河文化为主线搭建特色场景,通过“运河武魂”“医术与艺术”等多个板块让群众近距离接触非遗、了解非遗。运河文化的发展还带动了北辰区花会的繁荣,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刘园祥音法鼓会,其属地刘家园村紧邻北运河西岸。老会现在共有50余人参与习练、出会,服装道具保留完好,并有新复制的完整会具一套。
面对丰厚的文化遗产,此次调研发现了哪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杨秀玲说:“超越千年的时空跨度和形态多样的遗产类别,将大运河文化掩盖在厚重的历史碎片之下,不同时期和不同形态的遗产资源叠加交错,使得大运河流淌伴生的非遗整理挖掘工作千头万绪。”
调研组逐步理清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杨秀玲表示,目前,运河沿线非遗项目缺乏深入挖掘及相关档案数据库建设,对传承发展现状缺乏动态管理;在落实“合理利用”上,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的项目传承发展活力不足,传承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意识不高。同时,随着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的变化,各项目的传承环境受到影响。“以传统舞蹈中的高跷为例,是天津最具特色的民间舞种之一,有‘文跷’和‘武跷’之分。近几年,各高跷老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传承问题,突出的就是后继无人。高跷不同于其他舞种,其技艺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很多家长不愿子女从事这项带有危险性质的娱乐活动,有的老会会员也不愿子承父业。再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高跷的传承可以说街巷好于高档社区,平房好于楼房;近郊好于市中心,农村好于城市,传承‘土壤’的流失或多或少阻碍了传统舞蹈的延续。”
如何讲好“运河文化+非遗传承”的天津故事呢?杨秀玲说,调研组初步构建天津大运河非遗动态档案数据库,根据非遗项目本身传承发展活力给予重点强化,推进沿线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同时,依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天津特色的文旅融合品牌路线;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进行大运河沿线非遗活态展示,不断增强非遗传承活力。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