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角早点通过短视频火遍全网,各地游客来天津,几乎必吃一碗嘎巴菜。这样算下来,小小一碗嘎巴菜,其实也堪称大产业。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最新原创津味儿话剧《爱的嘎巴菜》,更为这种小吃赋予了深意与情怀。编剧刘思佳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这部话剧的创作过程,并表示:“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写更多关于美食、关于爱的作品。”
剧本反反复复修改五六稿
方旭、赵震两位导演加盟
2023年5月,我的编剧新作《爱的嘎巴菜》在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实验剧场上演了,这也是我真正意义上的话剧处女作。一碗嘎巴菜、一家早点铺、几个天津人,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以“津韵”“津梗”为语言风格,以传统风味小吃嘎巴菜为意象主线,描绘了一幅充满亲情、爱情、友情、乡情、家国情的暖心画卷。
这部原创津味儿话剧最初的故事创意产生于2018年,并有了第一稿。由于疫情,线下演出断断续续,这个剧目的排演始终没能提上日程。但剧本并没有搁置,我们一直在做幕后工作,反复修改了五六稿。直到2022年,邀请到方旭、赵震两位导演加盟,我们的团队有了主心骨。
方旭导演为人儒雅,有才华又有涵养。他来天津之前,我们通过很多次微信电话,每次都要聊上一个多小时。我知道他时间宝贵,但他为了保护一个创作者的自信心,对我说话总是循序渐进、耐心启发。
排练初期,我们花了大量时间打磨剧本,两位导演和十几位演员都参与其中,谈体会、聊见解,对剧本不断推翻、深入剖析。现在回想起来,这对一个编剧的成长来说是多么可贵啊!我被天津人艺整体的创作氛围打动,这是一个国家艺术院团的初心所在──为人民群众做好戏、做精品戏,对得起观众的每一分钱票价。
剧本五年的耐心打磨、舞台两年的精心筹备、剧组一个月的紧密集训、剧院老中青三代艺术家齐上阵,终于成就了这90分钟的温情演绎和首场演出100%的上座率。
在剧本创作上,两位导演给予了我前所未有的启发。方旭导演常对我讲的就是:要立人物,人物比故事重要!他还推荐给我一些书籍,要求我去读、去思考。他追求真实、自然、热情的风格,在舞台上呈现出来,观众激动的掌声说明这是成功的、是能走进观众内心的。剧院老中青三代表演艺术家们奉献出了教科书般的精彩演绎,看过这部戏的观众无不为他们的表演发出赞叹。
《爱的嘎巴菜》主题就是第一个字──爱。爱是我们一切动力的源泉,心里有爱,眼中便有光;爱让剧中人相互取暖、相互成全,哪怕是再深的误解,也能因爱而解除,为达成一个个小目标选择携手前行。剧中的故事告诉观众,热爱生活的人们,终会得到生活的馈赠。
与此同时,以饮食文化为故事点,该剧提出了传统与创新之间相碰撞、相博弈的命题,表现了饮食与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借助对天津饮食文化的展现,深入解读了天津的当代风情、历史基因,展现了天津人的热情勇敢、豁达真挚、恋家与幽默等性格特点。在笑声中体会到温暖,在笑声中得到思考,作为一部反映当下天津百姓生活的原创喜剧,最终呈现出的效果超乎我的想象。
毛遂自荐入行做编剧
边干边学不断提升自己
我的本职工作是一名高校教师,教授“新闻与传播”类课程,但我做编剧已经20年了。大二时我毛遂自荐,在天津电视台做撰稿人,《真情放送》《天天新艺》《津彩时刻》《今日开庭》等脚本创作历练了我的写手体质,在码稿子这件事上,我基本没什么拖延症。特别是担任日播栏目《今日开庭》主编剧的十几年里,写作成为日常生活。制片人刘毅老师对我如师如友,给了我很大的信任和施展空间。这是一档模拟法庭栏目,一个剧本大约6000字,要有戏剧冲突、有法律知识点、有人物性格。光离婚案我大概就写过两三百个,个个故事不同。为了弄清楚法庭流程和当事人的真实情感,我去法庭旁听,去查阅大量资料,去认真揣摩当事人怎么说话、怎么表达。我逐渐养成了喜欢观察别人情绪与微表情的习惯。空闲时会去咖啡厅、商场、公园,听陌生人聊天,头脑里想象一些画面和台词,这样来训练自己。
通过行业内老师们的引荐,我进入到电视剧创作领域,写了不少比较轻松幽默的剧,比如《一个姑爷半个儿》《郭县令轶事》《鸡毛蒜皮没小事》《大侦探》《幸福的旅程》《双喜盈门》《福星盈门》等。当时,多部剧的制片人王东潮老师给我印象颇深,他总是能用浅显的话说出深刻的道理,细心点拨我,带我进剧组和老师们接触,让我了解剧组是怎么工作的。只有更好地了解创作流程,才能写出更贴合的剧本。电视剧的体量比较大,可以展开人物命运去讲,可以融入丰富的细节和起承转合,对于编剧来讲是另一种锻炼。
为了保证自己笔下永远言之有物,我养成了收集金句、观点、词汇、故事、社会新闻的习惯,并努力去发现生活中可爱的动情点,在恰当的时机里,它们总能适时地跳到我的脑海里来,成为灵感的来源。
如果没有画面,只有声音,那剧本该怎么写?我在电台写过《沙漠玫瑰》《你是我的眼》《筑海》等几部广播剧,蔡晓江老师给了我很多教诲,告诉我什么是笨方法,什么是反向思考,如何构架主旋律题材,对我来讲如同醍醐灌顶,让我豁然开朗。电台同行们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也给了我很多滋养。
一直想写关于当下天津的作品
为家乡的文化事业添砖加瓦
2018年,我收到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邀约,参与话剧《不忘初心》的创作。该剧导演张媛媛老师亲切和蔼,对创作精益求精,我们常常讨论,反复修正剧本。媛导对细节的把控一丝不苟、注重人物情感的表达,最后的呈现效果也很震撼。她像慈母一样,鼓励我要在编剧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怀揣着对这份职业的热爱,我一鼓作气,完成了《医者仁心》《琉璃》《震楼》《永生花》等多部原创话剧剧本,改编了《货郎与小姐》《汉丽宝》两部歌剧剧本。其中,《震楼》荣获了第四届华语戏剧盛典优秀青年小剧场剧本奖。北京折腾文化的傅若岩老师对我的创作给予了认可,并和我分享了许多创作思路,对我启发良多。与此同时,在宋东、张浩等前辈导演的信任与帮助下,我完成了很多场大型综艺晚会、电视晚会的撰稿,锻炼了写作能力与应变能力。我的内心对前辈们充满感恩。
我喜欢这句话:因为浪费很多时间反复做了一件事,而感到自己的人生从来没有被浪费。从事编剧行业20年,自己应该写过大几百万字了,其中包括大量的废稿。如果不是源于内心最深沉的热爱,恐怕不容易做到。不管是多大的热爱,只要成为职业,就得接受辛苦与磨砺,不全然是愉悦的。但是,文字的力量总能支撑我把一个作品、一篇文稿努力到最后。就像是一个黑夜里独自在操场上跑大圈的人,很多时候并不清楚前方有什么,跑了多久,还要跑多久,孤独与迷茫也会如影随形,但内心的力量会支撑我跑到最后。有人说,编剧都是“精神分裂”的,因为要以自己笔下每一个角色的角度去看问题、去说话。大概正是出于对人性的极大兴趣和对人生诸多问题的思考兴趣,才激励我一直写下去。纸寿千年,如果一个人物、一个观点、一句台词能打动一个观众,让他产生共鸣,编剧的辛苦就是值得的。
我是地道的天津孩子,对家乡有着强烈的表达欲,一直想写一部关于当下天津人、天津事、天津情的作品,为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所以有了《爱的嘎巴菜》。作为编剧,我认为在大幕拉开之前,这个剧本是“不存在”的。如今它有了一个“美丽”的亮相,我很感恩天津人艺,感恩方旭、赵震导演,感恩每一位演员和幕后人员,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让这部作品走到了今天,得到了不少好评,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创作信心。
除了写剧本,我还有一个爱好就是下厨房。现在家里的伙食和逢年过节的家宴都由我一手包办,烹饪不仅可以放松脑神经,还教会了我很多与写作相通的道理──比如火候,火候到了自然成,不能生着上桌,亦不能过火;比如食不厌细,好剧本不是写出来的,是磨出来的,如同一道好菜,一定是经过反复试验后的最佳配方;比如诚意,用心去做的,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