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在艺术和物质都极度匮乏的年代,几位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生活正悄然起步。纯粹的艺术激情和探索引领着时代和他们,风云际会,霞光万道。社会流变、市场大潮,激情和精神沉寂在世俗的灰烬中。深陷于生活漩涡的他们,该怎样支撑理想与才华,又何以经营各自的艺术与人生?
作者自述:冯骥才先生在写这部作品时说,我一直想用两支笔写这本小说,我的话并非故弄玄虚。这两支笔,一支是钢笔,一支是画笔。我想用钢笔来写一群画家非凡的追求与迥然不同的命运;我想用画笔来写唯画家们才具有的感知。尽管这群画家纯属虚构,但他们与我同时代。我深知他们的所思所想,苦乐何来,在哪里攀向崇山峻岭,在哪里跌入时代的黑洞,在哪里陷入迷茫,以及他们调色盘中的思想与人性的分量。
艺术家食人间烟火,但由于他们的工作是致力创造一个个永存的审美生命,在思维、感受、想象乃至心理上,他们则是非同常人的一群异类。这就迫使我必须使用另一套不同于写本土小说的笔墨。我要用另一套笔墨写另一群人物和另一种生活。
我不回避写作的批判性。这是探讨生活真理之必需。
我不回避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唯美主义者。我的理想发自心灵,我的唯美拒绝虚伪。
我知道,我的读者一半是我同时代的人,一半比我年轻。我相信,我的同时代人一定会与我感同身受;我更希望比我年轻的读者,通过书中人物的幸与不幸,能成为艺术家们的知己,也成为我的知己。
■ 编辑手记
大概从2012年起,冯骥才先生在保护文化遗产之余,有了一点时间可以留给文学。我也是从那时起,有幸开始编辑冯先生的作品。从《凌汛》开始,冯先生对自己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文化生活进行回顾和梳理,创作了“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系列,也让我们和广大读者一起见证了冯先生在文学领域的回归以及他澎湃的创作力。
在这个过程中,冯先生还创作了两部重要的作品,一部是2015年创作的《俗世奇人》的18篇新作,集成《俗世奇人》(足本),后来该书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另一部就是2018年冯先生时隔多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单筒望远镜》,同样也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这两部作品都是我们编辑出版的。
在2019年2月,冯先生告诉我,他在创作一部新作,一部在心中酝酿了几十年的作品。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艺术家们》。冯先生的生活,就是艺术家的生活。艺术对人心有着最珍贵的滋养,而艺术家们近半个世纪的经历,他们的追求、收获、失落甚至堕落,其中有太多的故事值得讲。这是一个蕴含极大价值的题材,而只有冯先生这样身兼“艺术家”和“作家”两种身份的人可以写。他从小学画,对艺术有着专业的了解和纯粹的激情,同时兼具作家的观察力和批判意识。对于艺术家们,他首先是其中一员,也对这些人物有着深刻的认识,在编辑过程中,他也多次与我交流这些人物。
2020年6月19日,冯先生告诉我他的新作完成了,同时给我发来一张照片,照片上冯先生趴在一大摞稿子上,脸上有着疲惫和喜悦的神情。这张照片令我很是兴奋和感动,我们预感到,这对冯先生和当代文学而言都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我们很快就完成了编辑和出版工作。在当年10月前后,和《收获》杂志同步刊发,并举办了作品研讨会。
编辑过程中,我深感这个作品的独特价值,它记录了一个属于心灵和精神的时代,可以说是一部精神之书、生命之书。它兼备文学性和思想性,对当代中国的精神文化层面有特别重要的启发,艺术层面也堪称经典。
在编辑和推广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与冯先生乃至书中的人物都有了心灵的沟通,对我而言,也获得一份内心的滋润和裨益。
我们也很期待《艺术家们》这部作品在茅奖上有所斩获,这也是让作品完成经典化的一种方式。
冯先生和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第一部长篇、第一部中篇、第一部短篇都是在人文社出版和发表的。在冯先生回归文坛后,我们几乎出版了他所有重要的新作,他也把最重要的作品给我们出版,我们为冯先生真诚的信赖而努力着。
脚印(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艺术家们》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