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区大邱庄镇津美街有这样一家小书屋。3169册图书、16种报刊,配备专职图书管理员、一支5人志愿服务队,每周开放6天、每天开放不少于7个小时。小书屋还办起科技培训、农民书画比赛,热闹起来的书屋里有书香,也有烟火气。
放下锄头,拿起书,难吗?答案就在创新与探索中。一个个农家书屋肩负起播种文化的重任,正在让阅读离田埂更近些。
建好的同时用好,书屋才有价值。如何用好,是摆在很多农家书屋面前的问题。书目老旧、更新不及时,成了摆设;“农味儿”不足,村民用不上、看不懂……如果把农家书屋当作简单的图书借阅处,这样的认知是单一的,也是狭隘的,容易陷入被动。就像有人说的,农家书屋是一个书屋,更是一种知识传播的媒介、载体。“这里不仅是政策宣讲堂、村民农技‘充电所’、文化‘休闲站’,还是孩子的‘小乐园’。”津南区一位农家书屋管理人员介绍说,书屋每月都会组织亲子、科普等各种读书活动,受到村民欢迎。无论是定期邀请农业专家进行农技专题培训,还是组织文化沙龙、艺术展览,拓展农家书屋服务功能,赋予其更大“作为”空间,文化小阵地发挥出的将是大作用。
农家书屋,自然要让农民“用得上”。如果高大上、“大块头”的书籍摆了几书架,农民看得懂、用得着的没几本,就像食物不合口味、难消化,这样的书屋看着离百姓很近,实则很远。农家书屋里的书香,必须有“农味儿”。比如,有的村庄立足优势进行水产养殖,有的则以梨果为主导产业,还有的发展休闲旅游……农家书屋结合实际开展相关服务、引进相关资源,与当地农民需求匹配,就会更接地气,也才能更有人气。
“用得上”指的是内容,也是形式。借助掌上书屋App、短视频平台等,以数字化赋能农家书屋,将文化资源送到村民手边,丰富传播形式、做好“云端”服务,使阅读触手可及,“书香”就会飘得更远、飘进万家。
“耕乃本,读致远”,一个农家书屋,就是一处助力乡村振兴的文化阵地。打开思路,创新服务模式,让书屋活起来、真正使老百姓从中得到实惠,小书屋也能做出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