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破解发展中的问题像开锁,那么调查研究就是一个“找钥匙”的过程。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紧紧扭住“实”字搞好调查研究,才能把“钥匙”真切地握在手中,这也是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的必然逻辑。
扭住“实”字搞好调查研究,首先不能得“虚浮症”。开展主题教育,要努力在以学正风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求党员干部的作风更扎实、更接地气。现实中,有的干部不喜欢搞调研,遇到问题凭“公式”办事,容易陷入经验主义或教条主义的生搬硬套;有的则调研时不走心,热热闹闹转转、马马虎虎看看、随随便便办办,弄成作秀式、盆景式、蜻蜓点水式调研。这样会导致“一拍脑门一个主意,一拍桌子定了方案”,但“主意”“方案”是不是有针对性、操作性,就很难说。实践已经反复证明,作风不实,会让调研的视线“散光”、思路“跑偏”、办法“失灵”,落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唯有走到实际中去,从现场发现问题,在生动实践里寻找答案,才能勾勒出干实事、求实效的清晰“路线图”。
扭住“实”字搞好调查研究,招法必须实。要善于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变成破解问题、推动发展的硬招,这是学深悟透的重要体现。“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调研”“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对于调查研究,党的创新理论既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也有丰富的具体方法,关键要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活学活用起来。而运用得好不好,要看面对实际情况有没有“扎下去”、能不能将其中的问题“捞上来”、是不是把事物表象“甩甩干”,最后直指问题的实质。说到底,实招之实,在于能与问题“硬碰硬”、与答案“面对面”。
调查研究讲究“深、实、细、准、效”,整个过程实不实,最终要落脚到是否起到了效果。好的作风、好的办法,需要转化为有效的决策部署、政策制度、工作方案,指向问题的解决,这既是干实事的体现,也是求实效的要求。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但有句话说得好: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把调查研究变成反复进行而不是“一锤子买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案,在不断深化中逐渐把握事物本质,在不断完善中摸索出路径,这样的调查研究才称得上“实到底”。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把“实”字贯穿调查研究始终,碰“硬茬”问题、用过硬方法、得到经得起检验的结果,调研的目的与价值,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