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15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提全球文明倡议,这是继“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后提出的又一全球性公共产品。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不仅吹响了中国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号角,也为推动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提供了实践指向。全球文明倡议为保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拓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必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为保护世界文明多样性贡献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倡导”的系统观念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深化文明互鉴提出具有时代意义的全球文明倡议,为解决人类文明向何处去这一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新理论成果。1918年,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中写道:“时时创造,时时扩张,以期尽吾民族对于改造世界文明之第二次贡献”。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无数仁人志士献身于革命事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光明前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带领全国人民以崭新的姿态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共产党人所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根本前提。多样性是全球文明的根本特性,也是人类文明和合共生的生长点。尊重文明多样性,即尊重各国文明共生共存的合理性,尊重各国扎根于自身文化土壤,依循自身的文化发展规律,不受他国的强制性制衡手段影响。世界各国人民在不断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度、道路与国情,生成了璀璨多彩的世界文明。倡导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全球文明倡议的首要内涵,具有深刻意蕴,不仅意味着中国尊重世界文化差异,主张以对话交流弥合冲突的文明观,更体现中华文明的巨大包容性。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摒弃冷战思维,交流互鉴、传承创新,才能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的宝库。
保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是全球文明倡议的应有之义。当今世界格局暗流涌动,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国家战争与地区冲突加剧,如何保护文明多样性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来都是多元、多样、多维的,如果把世界上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进行高低优劣之分,无疑会给世界人民带来惨痛的灾难。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十字路口,中国共产党人勇立时代潮头,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历史自觉呼吁世界政党共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在发展中保护文明多样,在保护文明多样中发展文明,才能逐渐形成兼蓄存异的世界文明发展新格局。
二、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中国方案
尽管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人类文明的共同特征,但各国基本国情、发展模式与传统文化不尽相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全球文明倡议正是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中国方案。
全球文明倡议为打造更加紧密的文明伙伴关系注入了发展动力。没有一种文明能退回自我封闭的孤岛,也没有一种文明能独善其身,只有交流互鉴才能永续发展。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为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提供了世界平台。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十年间取得了多方面的文化交流成果,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打造了一条文明之路。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无疑给“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民心相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为打造更加丰富多彩的文明伙伴关系,构建更加团结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方案,以便让文明交流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世界各国人民。
全球文明倡议向世界提供了文明传承和创新的中国经验。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层的文明,其所蕴含的深厚底蕴能够引领世界文明从对抗冲突走向和合共生。费孝通先生总结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深刻体现了全球文明倡议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各美其美,即文化的交流互鉴与传承融合之美;美人之美,即不同文化之间通过兼蓄存异的文化交流,不断革新自身文化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则是彰显了文化个性与文化共生之间的融合,使得各国文化兼容并包,共享自身发展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破解了文明发展的诸多困境,为全球化时代的人类文明发展指明了道路与方向。
全球文明倡议创新了人类文明的存在样态。全球文明倡议秉持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渊源的文明交流互鉴观,跳出了西方“文明终结论”语境下的对抗与封闭,创新了人类文明的存在样态。虽然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国家“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但同时带来的还有战争、掠夺、殖民等丑恶暴行。1993年,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将未来世界的冲突归结为文明的冲突,本质上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论调,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是唯一模式。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展现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新图景,也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唯西方论”的破产,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全新的存在样态。
三、为拓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凝聚世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所在。当前世界各国对中国解决世界问题的期待与呼声越来越高,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提出逐渐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全球文明倡议为拓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成果由世界人民共享凝聚了世界力量。
全球文明倡议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内涵。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百余年来,既秉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谋求自身文明的发展,又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使得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取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全球文明倡议所提倡的兼容并包与其文明内涵相得益彰,正在不断拓宽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道路,丰富世界文明的百花园。
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广泛的价值共识。全球文明倡议不仅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且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了广泛的价值共识。不同国家间虽然有地域、种族、肤色等差别,但却有共同的美好期盼,映照了价值层面的共识。中国向来通过对话交流、互通互鉴以寻求广泛的价值共识,来维系各个国家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与行动。文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中国在凝聚广泛价值共识中强调不将本国的价值观强加于别国,不追求一枝独秀,不搞意识形态的对抗,这是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意愿。
全球文明倡议拓宽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道路。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资本主义文明曾起到过重要作用,它以巨大的生产力加快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总结的那样:“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暴露出难以改变的自身缺陷,终将会导致其自身文明的衰落。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正在以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势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必将秉持“天下大同”的情怀和担当,敢于斗争的历史主动精神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为化解文明隔阂、解决文明冲突持续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正是有了美美与共的交流互鉴,才有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全球文明倡议,既遵循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又对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进行了有益探索,必将引领人类文明走向更具光明前景的文明殿堂。
(作者分别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