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津门策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5月05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延续城市文脉 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罗海燕

  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视察梁启超旧居时强调,“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为新时代天津城市的有机更新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遵从、指明了方向。当前,在推动实施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中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就是以历史为根,以文化为魂,以城市为载体,不断擦亮天津的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这有助于打造共同精神家园、凝聚强大向心力、激发持久建设热情、培育高度文化自信,进而切实增强全市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把握基本原则,构建系统性保护体系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实践证明,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要把握好几项原则,一是保护历史载体的真实性,二是维持历史风貌的完整性,三是明确历史遗存的层次性,四是坚持活化利用的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性的城市文脉保护体系。

  一是构建全覆盖保护格局。立足天津历史文化禀赋和优势,通过摸排调查、名录汇总、存续评估、档案建设、分类施策等,对全域范围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镇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不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资源点以及其他自然遗产等进行全面普查和有效保护。二是完善全链条保护规划。围绕天津文化发展定位,通过编制规划、实施行动等,对目前“一市双城一区,四带三片多节点”的历史资源和文化遗存等,进行涵盖传承保护、复原复兴、利用开发、活化发展等环节在内的顶层设计。三是加强标准化建设。借鉴其他省市先进经验,结合天津勘测普查和保护开发实际,制定关于大运河、长城、小洋楼、传统村落、文保单位、散存文物、历史遗迹、农业遗产、工业遗产、红色遗址、传统工艺等方面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定量定性标准。

  二、突出共造共享,凝聚社会各界共识

  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涉及不同参与主体、多方推动力量,因此需要确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探索保护利用新路径新模式,突出共造共享,让延续城市文脉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和行动。

  一方面,通过搭建公众参与平台,培育社会各界参与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的自觉意识。尤其是,涉及民众面广、舆论关注度高的五大道历史街区、中华老字号、大运河和长城沿线区域,可以在政府的引导下,成立由居民、商户、业主、街道、专家学者、企业运营商和媒体等组成的保护委员会,进而构建组织沟通、协调利益、达成共识的议事平台。另一方面,注重让延续城市文脉的成果惠及当地民众。通过提升配套设施、加深生产生活融入度,让历史文化名城充满活的市井气息,避免把历史文化做成死的“动物标本”。

  三、坚持项目带动,有效实现重点突破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珍贵记忆和文化根脉,是城市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血脉和情感纽带。实践证明,对于城市文脉无论是统一规划,还是保护传承,都需要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带动各项事业全面推进和开展。

  一是实施天津城市文脉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夯实文献整理、学术研究和理论阐释的基础。通过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其他各界专家学者与各职能部门研究项目和工程资源,成立天津城市文脉研究院,建立专业研究队伍,推进天津历史文化重大基础理论和政策方案的项目攻关,实现天津历史文化研究的聚焦发力和协同推进。推动设立天津历史文化高端论坛,打造国际化城市文脉交流平台,推出高质量科研成果,提升天津历史文化研究话语权,促进城市文脉研究学术创新,打造文脉研究理论高地。

  二是实施讲好天津历史文化名城故事工程,让天津历史文化立得住、看得见、叫得响、传得广。通过建立媒体传播矩阵,集中宣传推介天津历史文化,提高社会影响力。通过编制文化读本、科普读物、基础教材,让天津历史文化走进校园、社区和企业,融入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教育体系,以此深化民众情感认同与文化感知。通过“我与天津”“名家写名城”等方式,邀请文艺名家、“网红”等以文学创作、艺术作品、短视频等,记录保留、宣传推介天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四、推动活化利用,同建新时代美好家园

  文化是城市的根脉,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延续天津城市文脉,保护传承是基础,活化利用是目的。对此建议:

  一是推动天津历史文化融入市民的日用常行中,让红色文化、工业遗产以及老树、老街、老物件等,发挥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实在作用和特殊价值。二是推动天津历史文化融入城市建设中,确立城市文化主题,保证历史文化的整体性、创意开发的有序性和规划设计一体化,让天津城市建筑、人文景观、人居环境,更具辨识度和审美性。三是推动天津历史文化融入文旅产业,通过再现历史场景和记忆、营造有内涵的公共文化空间,让市民在时尚消费中,找寻文化之根和文明之脉,润物无声地爱上这座美好的家园。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